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开栏语
连日来,广州市与新冠病毒疫情正面交锋。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坚守在城市需要的各个角落,为人民守护安康。
即日起,广东卫生在线重磅推出“致敬核酸检测英雄”栏目,报道先进典型和事迹,讲述一线故事,向抗疫工作人员致敬。
6月4日,离家近一周的陈培松迈进家门,就把妻子吓了一跳。“你去的是非洲?”看着又黑又瘦的丈夫,她疑惑开口。
作为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医生,5月29日,陈培松带着7名队友,携“移动方舱实验室”支援佛山核酸检测,在增强当地检测力量的同时,也用高科技为市民提振信心,让更多人加深对核酸检测工作的了解与认知。
▲医院院长肖海鹏与圆满完成支援佛山核酸检测任务归来的队员合影,为他们点赞
以往,埋首实验室十余年,少见阳光的他,皮肤捂得比妻子还白,这次在方舱实验室和休息区之间往返,为队友补充物资等,猛然接受了六七天暴晒,“黑肤”效果惊人。
“如果有需要,我们都愿意继续出发。”陈培松说,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在这座城市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选择冲锋,是责任,也是本能。
“看到那么多人等,想给自己装个加速器”
6月初,佛山禅城,室外温度高达35℃。岭南明珠体育馆的空地上,一所“移动方舱实验室”安静伫立。内部有空调,但在骄阳炙烤之下,依然甚为炎热,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汗蒸”模式持续在线。
采样管送到实验室,在得到检测结果前,要经历一套精密而复杂的流程。
拿到灭活的样本后,检验人员先为标本匹配一个编号;然后,将采样管放上震荡仪,将附着在拭子上的病毒洗脱在标本保存液中;5分钟的静置后,在生物安全柜打开,开盖加样;在采样管中吸取微量溶液,放到另一个提取管里;借助自动化仪器,完成核酸提取;尔后,将提取的病毒核酸加入到核酸扩增检测试剂中。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流程,终于获得配置好的PCR反应体系。检测员将其放置在荧光定量PCR仪上,核酸扩增检测正式开始。
“工作很繁琐,检验人员要非常细致。”陈培松感慨。单调而重复的动作,在酷暑和闷热中,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但每个人都绷紧了心底那根弦。
不远处,排队等待检测的人流,是他们坚持的动力。“岭南明珠体育馆是大型采样点,排队的人很多,几天的时间里,又是暴晒、又是暴雨,但大家还是有秩序地排队。我们感觉得到核酸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很想快点帮他们完成这个任务,真想给自己装个加速器。”陈培松形容当时的感受。
抵达的第一天,“移动方舱实验室”工作到凌晨近4点;此后每天,也是凌晨2点以后。机器一批可以上线检测92个标本,5月29日晚到6月4日中午,他们完成了1.5万人次的检测量。
每天,陈培松总是最后一个撤离。最后一批样本放上检测仪,他会让队友们先回去休息,自己等待检测结果,然后完成现场清理和紫外线消毒。第二天清早,他也会尽量早起,主动为有需要的队员提供叫醒服务。“作为领队,要想办法减轻队员负荷,让他们避免过度疲劳,确保更高的检测效率和质量。”他解释。
总想着减轻队员负荷的陈领队,自己却连睡觉时也不敢放松,手机一点响动,就会立马醒来,及时回应消息,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人员和工作安排等。
6月5日,医院恢复正常上班,晚上特意早点上床休息,终于舒舒服服睡了个好觉。结果,第二天起来,全身酸痛——之前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放松下来,连日疲劳作战的后果显现了。
他的研究为核酸检测装上“安全罩”
“给自己装上加速器”的小目标无法实现,但陈培松的科研成果,曾实实在在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灭活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使病毒在不影响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保证检测的安全性。相较于非灭活型病毒的轻微洒漏就可能带来感染风险,此举也为检验人员减轻了心理负担,让他们可以更顺畅高效地工作。
而采用灭活样本这种检测方法,背后就有陈培松的一份功劳。
医院平台,早在年1月20日,陈培松已经开始接触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22日实验室出具了第一份检测报告。当时,行业内绝大多数实验室,尚不知道该项工作该如何开展。他梳理了一份详细的流程,列出风险点和注意事项等,和全国各地曾到医院检验科进修的医生同道分享。“那段时间,电话狂轰乱炸,都是问实验怎么做。”他回忆。
刚接触新冠病毒的陈培松很忙,但还是抽空回答他们的问题。“得教会他们怎么做,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尽一份医疗工作者的责任。”他心里抱着这样一份朴素的想法。
▲年1月,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做新冠核酸检测,陈培松高度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学生来寻他进不去实验室,隔着窗户拍下这张照片
在正常的工作之余,陈培松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做实验,验证不同方式灭活口咽拭子标本对新冠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他牵头开展的研究证明:56℃加热和75%乙醇对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冠病毒灭活处理,对后续核酸检测无明显影响。年2月12日,该结果发布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杂志,为保护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安全提供了新的策略。
年6月,医院接到任务,要进行新冠核酸检测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医院和科室领导定好方案后,陈培松成为了“包工头”,全程跟进施工、跟厂家沟通等。当年12月,医院率先完成任务,配置了10台核酸提取仪,8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单日最大可完成管的检测量。他还为检测人员的培养竭心尽力,现在,该院有多名医生具备检测能力,他还帮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培训了多名检验人员。
现在,陈培松依然在为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加速度而尽智尽力。
按国家要求,发热门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求缩短至4小时报告。陈培松所在的检验科,通过优化流程等,率先实现了2~2.5小时出结果。他也将其中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实验室,并为他们提高检测效率提出一些“因地制宜”的小妙招,力求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检测时间,尽快提高报告发放的速度。
检验医生的“职业病”
陈培松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并不多,泡在实验室的他,时常会启动“人机分离”模式。但和许多“手机党”一样,陈培松也有腱鞘炎,不舒服在左手大拇指——不停重复给采样管开盖的动作导致的劳损。这也是很多检验科同行的“职业病”。
左手弹开采样管盖子,右手拿微量移液器在样本罐中吸取微量溶液,放到另一个提取管里,左手再拧上管盖。这是他们曾重复无数次的动作。
这个动作伤害的不只是大拇指,还有腰椎。长期久坐,加上右手加样动作施加给腰部的压力,陈培松也经常会感觉腰部劳累。他们还需要经常在振荡器上震荡采样管,让拭子上的病毒融入保存液,一天下来,胳膊酸软。
但是,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疫情爆发以来,他已经习惯了1点半以后吃午饭,8点半以后吃晚饭,有突发情况,医院加班,但每一次需要检验人员支持的时候,他从来不谈困难只努力完成。
▲工作中的陈培松
“他对每个结果都很细致、很谨慎,在大家有需求时也是竭尽所能。”有同事评价,陈培松是个老好人,并讲述了一个故事:疫情爆发初期,大家对病毒了解甚少,每当有疑似病例或是发热病人,诊治完都会很紧张。出于安全考虑,医务人员会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再决定是否回家。于是,那段时间,陈培松总是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在实验室加速检测。
“虽然辛苦,但也收获很大,看见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价值感。”陈培松说起,农民出身的父母尽心尽力地将自己拉扯大,供他读书,对他耳提面命最多的就是善良和责任,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朴素的价值观:属于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个人对他人、对团队、对社会都有责任,要记在心上。
现在,面临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他依然坚持,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自己对社会有一份责任,随时准备着接受号令出发。
“核酸筛查现在依然是早发现病例最有效的方法。我从事这个行业10年,第一次看到,实验室检测具备这样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医疗价值。这正是我们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时刻,心之所向、义不容辞。”他表示。
记者
岳超群
编辑
苏海宁责编
张秀丽
通讯员
彭祥福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