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电影,大部分女性都会对金智英的经历感同身受,除此之外,我更看到了影片中三位女性的三种不同选择,以及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脚踩淤泥心向阳光电影改编自韩国作家赵南柱所撰写同名小说,小说于年面世,随即在年获得文学小说类年度最佳书籍、新书畅销榜Top1,实体、网络书店小说类Top1等不胜枚举的奖项与记录。
今年的10.23号,这部文学作品被导演金度英搬上了大荧幕,影片一经上映就受到广大女性的支持,并成功提名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
电影通过闪回叙事结构像我们描述了金智英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对她的不公,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她患上了人格分裂,经过漫长的自救,最终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法则,生活在自己想要的世界里。
影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镜头,都将生活中最为丑陋,荒诞,不可理喻,却又真实无比的残忍,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剧中对三位女性人生经历的刻画,则让我们以旁观者的姿态感受着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又以参与者的姿态慢慢得出对生活的某种思考。
影片之所以受到广大女性的支持,不仅是极尽的还原了作为一个女人最为真实的生活原貌,其背后所展现的社会价值也是耐人寻味。在此,我将着重分析这部电影中三个女性的不同命运,透过主角不同的人物性格,体会影片所传达出的价值观。
金组长:完美女高管的背后,是一个不完美的妈妈
剧中的金组长,是一个产后一个月就回归职场的女高管,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她深知,女人经历了生孩子这件事,社会价值难免就会降低,如果不努力,那也只能跟以前的位置说拜拜,她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也不想让自己活的没有价值,所以她在产后一个月之后便回公司复职。
在下属金智英眼中,她是一位“完美的女性”,可她自己却知道,她的生活一点都不完美,她放弃了很多东西才拥有现在的生活,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些都是工作带给她的遗憾,她说: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女儿、好老婆,这些在我选择回归职场时都已经放弃了。
而这一切不仅没有人理解,反而遭到了上司金理事的冷嘲热讽,他在开会时当着大家的面说道:
外婆跟妈妈是不一样的,孩子肯定要待在妈妈身边,要不然最后肯定要走歪路,事业有成又如何,孩子毁了都完了。
我想很多职场女性多多少少都会听到这样反对的声音,这个世界对女性不太友好,你做全职妈妈人们会说你放弃自我,对不起自己。如果你是一位职场女性,有人则说你是一位不合格的妈妈,煽动你要爱子情深。反正女人只要生完孩子,你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说你不对。
但是呢?人生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权衡之后当下最合适的选择。
剧中的金组长,面对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友好,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化挫折为力量,最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想这也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意义,女性需要超越社会上的束缚去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而不是陷在“无论做什么都不对”的声音中。
金智英:完美妈妈背后,是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与金组长不同,剧中的智英,由于婆婆要求她要以家庭为重,所以她在生子后就做了全职妈妈,全职妈妈意味着无休止的家务,影片开场就是智英作为全职妈妈普通的一天,打扫卫生,收拾孩子弄的一片狼藉,整理女儿玩具。这是金智英的一天,也是很多全职妈妈真实写照。
忙完一天的一地鸡毛,好不容易站在阳台上望着夕阳的余晖发一会儿呆,没等好好享受这轻松惬意的时光,就被孩子的哭闹声拉回现实,她无奈的回到客厅,继续投入周而复始的繁琐家务和育儿工作中。
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全职妈妈实在是太幸福了,不用上班,没有压力,除了照顾孩子什么都不用做,所以当她因为长期抱孩子患上“手腕腱鞘炎”时,医生冷嘲热讽:
饭是电饭锅做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真不明白为什么还会手疼?
又在公园里喝咖啡时被人说三道四:
我也想用老公赚的钱喝咖啡,上班太难了,我也想嫁人算了。
老公看似很关心智英,实际上也是认为“带孩子就是好好休息”。
由于整个社会以及家庭对“全职妈妈的偏见”,智英病了,她觉得自己身处迷宫找不到出口,觉得自己生活四处都是墙,她被捆绑在了方寸之间,每天醒来就除了做不完的家务就是要应对又哭又闹的孩子,没有社交,没有价值。她的生活被焦虑充斥着。
智英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坐在屏幕前的你已然有了答案,一个女性在生活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丈夫的妻子,公婆的儿媳,母亲的女儿,孩子的妈妈,企业的职员。如果完全投入只做一个角色,到最后势必失去自我,因为“妈妈”虽然是一个女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每个人都需要与社会联结才能找到自我价值。
而且每个人的幸福感跟金钱、成就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有钱有势的人不一定幸福,真正的幸福感是来源于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与别人愉快的沟通。
而智英只有一个角色,就是全职妈妈,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最终让智英迷失自我。
金恩英:完美自己的背后,是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与智英不同,姐姐恩英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有着自我独立意识的女人,这点在她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外显,在当时人人都对“性骚扰”避之不及的时候,她联合了其他同学抓住了暴露狂,并将之送到警察局。
她厌倦了男权主义压迫下的女性,讨厌“妈妈们”的职场歧视,更加不喜欢婚后女性要被牺牲被弱化的无奈,所以她勇敢的选择做一个独身主义者,她不想一辈子都被困在锅碗瓢盆里,所以她敢于打破这个文化体制从而去追求自由。
尽管这个选择在亲戚眼中这太荒谬,尽管姑姑劝她“年轻的时候还好,但老了该怎么办”,可她依然自信的回应到:不管结不结婚,我都可以过的很好。
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路该怎么走的人,他的精神上自由的,就如《创造你想要的世界》里所说,一个精神自由的女人更容易快乐,也容易感知幸福,她从来都不会活在别人给她界定的角色里,她肯定会从别人给她鉴定的标签中闯出来,从一个女人应该怎样怎样中解放出来,重视自己的声音胜过重视别人的眼光,越过阻碍去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恩英明白,女人这一生有太多角色,与其竭力维持每个角色的平衡,还不如自由独立的成为自己,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清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部影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学会关爱自己,勇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剧中的智英,由于长期压力患上了人格分裂症,她会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人,并且以那个人的口吻说话。家人们都说她“疯了”,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每次都是在自己精神压力极大并且又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时,就会出现人格分裂。
第一次是在婆家,当她好不容易做完无休止的家务准备回家时,大姑姐突然回来,婆婆一家对其嘘寒问暖,不仅忽视智英的存在还指使智英“多做几份油饼”。心力交瘁的智英突然化身自己的妈妈,并怒斥婆婆:
亲家母,如果你真想让我休息就让我回家,你看到自己的女儿很开心,我也想看看我的女儿。既然你的女儿回来了,就该让我的女儿回家,还要照顾大姑子一家才能走,我家智英该多伤心啊。
第二次是在家里,当智英跟老公提出想去面包店做兼职时,遭到了老公的拒绝,她此刻化身曾经喜欢老公的同学,并说到:
最近智英很痛苦,虽然断了奶,身体稍微轻松了,但她却是心急如焚,应该跟她多说做得好,辛苦了,谢谢吧!
剧中还有几次类似的人格分裂,每次“发病”看似胡言乱语实则说的都是内心真实所想。
而唯一一次没有发病是在餐厅被人说“妈虫”时(韩国网络语,原指无法管教好小孩的妈妈,后暗讽有小孩的母亲整日无所事事,过着靠老公的生活),智英强而有力的反驳:
你认识我吗?凭什么说我是妈虫?你认识我也就是大概不到10分钟的时间,你了解我多少凭什么随意置喙别人?我经历过什么事,遇到过什么人心里怎么想的,你又知道吗?我也才见过你一面,要不要让我来评价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
智英的病,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是创作者对“勇敢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一个呼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类似智英这样的情况,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但又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经常把自己处在不敢说“不”的尴尬关系中,而这样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合作关系。敢于说出内心所想,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2.人生有很多种选择,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法则
智英的心理问题,除了压抑自己内心所想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她被社会上的想法所绑架,她觉得自己做了全职妈妈就与社会脱轨了,她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迫切的想冲破牢笼。她认为拯救自己的办法就是要找份工作,所以看到门口面包店招聘兼职的时候想去试试,又在听到金组长成立公司时跃跃欲试,但最后因“雇不到保姆”不得不放弃,智英崩溃了,她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出口又被封死了。
她说: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了什么地方,我总觉得越过了这面墙壁,就能找到出口,可依然还是碰壁。有时候我会说,是不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出口,也会为此愤懑不已。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别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不过是自己没能力,所以才活的这么狼狈
是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明白了,过成这样是自己的问题,或许你会说智英的遭遇跟家庭与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有关,这点我承认,但将自己人生所遇到的问题全部归结于一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推诿,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表现。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并不是只有一份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全职妈妈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花时间做单一性质的工作时,她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有很多发挥空间。比如有人喜欢化妆,于是做了美妆达人分享好物;有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