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锡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基层的中医科室相当火爆,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接待病人,有的医生接诊量甚至是去年同期的五倍,要提前上班、延后下班。便捷、廉价的家门口中医服务大受欢迎,就诊量大增,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增加人手、增设分点和智慧系统来应对。
部分社区医生接诊量五倍于去年同期
“四年前来这里接受针灸治疗,这几年冬天气管炎都没发作。”62岁的洪阿姨是清名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她对医生的技术非常满意,但觉得今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挤,每次来都看到排着几十人的长队。洪阿姨住在沁园新村,一般上午7点让老伴先帮她来排队。她发现,清晨5点多就有人排队了。虽然这里只有两名医生,却都年富力强、技术过硬。在这里上班的医生单志玲介绍,上午7点30分左右开始接诊,有时会提前10多分钟放号。另一位医生冯贺斌擅长治疗颈腰椎病、肥胖症、面瘫、睡眠障碍等,今年找他的病人也很多,“入夏以来接诊量是去年同期的五倍,每天都要加班两小时”。该中心有10张床位,但医生只有两名,两人都是早到晚归、加班加点,忙得团团转。
上马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人满为患。上午9点出头,一批人在接受针灸理疗,旁边的凳子上坐满了候诊者。一名老阿姨表示,她被排到了第三批,估计要到中午12点才能轮上,担心要影响医生吃午饭和午休了。这里共有4名针灸医生和10多张床位。医生朱江说,一上午只能收三批患者总计60人左右,下午他们那里有些中医科室的求诊者比上午还多,一天要服务上百人。“入夏以来中草药收入同比增长51%”南禅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钦萍说,该中心没有统计病人数量,但在中草药价格没有太大波动的情况下,用药量的增加其实就是因为病人数量在增加。受传统观念影响,百姓习惯冬病夏治,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段时间的病人数量比平时多很多。
实惠方便有特色,不少居民更愿就近看病
单志玲介绍,夏天的求诊者以肩周炎、膝关节问题、腱鞘炎等患者为主,占患者总量的七成;慢性支气管炎、肠胃炎、宫寒、月经不调等用中药治疗效果不错;过敏性鼻炎、鼻塞者常常是“一针就通”;一些老年人有飞蚊症或眼睛模糊,也能采用针灸治疗。甚至有病人持续性打嗝,连续针灸三次就好了。对于有些中风病人来说,通过中医理疗刺激肌肉,也是不错的康复手段。
凤仙花干、鲜凤仙花、大葱、丝瓜、生姜、酒等,揉进面粉做成面饼,再通过拔罐让药效渗入皮肤。在上马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梁女士说,自己有点湿气,一只手常抬不起来。去年来这里试过“特面灸”,拔罐后感觉人轻松多了,今年就接着来。这种叫“特面灸”的方式是该中心的特色之一,据说能治疗风湿,还能养颜、美容、去斑。医生宋民说,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将这些好的治疗方法介绍给病人,很多患者试了一次觉得效果好,至少会连着来三年。
据介绍,百姓对中国传统医药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加上一些有效疗法口口相传,都是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数增加的原因。单志玲透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每次针灸只要几十元。在社区看病,自理部分只要15%,一个疗程下来自理费用在60元左右。有些病人还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便医保账户上没钱了,还有签约账户里的几千元能用。对价格较敏感的患者自然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专家坐诊。比如上马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请来了三院的苏强博士定期坐诊。南禅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原有管惠金、施惠英等老中医坐诊,最近又通过签约第三方机构引进中医专家坐诊。“社区卫生中心就要多为百姓服务,今年我们加大了对医生的考核力度”,清名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何兴贤介绍,虽然该中心只有两名中医,但他们也在尝试打破大锅饭机制,让技术好、态度好、认真看病的医生能多一点收入。对居民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能省去不少奔波劳累。在医生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少居民更愿意就近看病。
增加社区分点、建立“智慧中医”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中药专业的学生谢飞扬这个暑假很充实,一直在清名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一个月来,他靠着帮工作人员打下手,学到了不少知识。随着病人的增加,该中心急需“招兵买马”,准备再引进几名中医,现有的医生还要去广州深造。同时一楼还准备增加扩大中医诊室,能满足居民对中医的需求。何兴贤说,现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都要配备两名以上中医,并设有中医诊室。以前还只是处于初创阶段,现在发现,百姓对“治未病”的信任度挺高,人气也很高。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离百姓最近,最接地气,在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方面也大有可为。
“我们增设了一个服务站,每周有专家去服务一天”,南禅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在塘南新村增加了一个点,方便当地百姓就近治病,也分流了部分病人。6月起,他们重新调整中医馆布局,增设了中医病房,让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能系统地接受中医治疗。
上马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在上月底开始试用脉景智能系统。据介绍,他们是无锡地区首家使用这种“智慧中医”系统的基层医疗机构。该系统是由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专家与中医团队历时两年研发而成,以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引擎为核心的医疗级别诊断软件。该软件能根据患者体征、症状、生活习惯、病史等问诊信息,完成对患者病情的人工智能诊断,并给出处方建议和治疗方案。“许多方子都是著名中医专家黄煌用过的”,该中心主任田韵说,患者可以自行在系统中输入自己身体部位的不适症状,加上医生的临床判断,系统会自动根据病人体症给出三个不同的药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社区的中医更有底气。
同时,这个系统的患者端还能实现网上预约专家看病,只要患者如约到达就行,不需要长时间等候。而系统中每次病人自行输入症状,也能减少医生的问诊时间,同时还能形成看病记录,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即便病人在不同地方看病,医生对其病史、用药情况等也能一目了然。
(晚报记者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