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女士在两个月前顺利诞下一个可爱的宝宝,她沉浸在当妈妈的喜悦中,整日绕着宝宝转,不管是喂奶、哄睡,还是换尿布,都不舍得让家人代劳。只是,有一件“小事”困扰着幸福的陈女士,她大拇指侧的手腕,一天天地疼了起来。经医生诊断,陈女士患上了“妈妈手”。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0倍
“妈妈手”的医学专业名词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使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肌腱在桡骨茎突部位的腱鞘内长期相互反复摩擦,导致该处腱鞘出现局部纤维化、水肿和渗出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由于多发于产后长时间怀抱婴儿的新手妈妈,所以又被称作“妈妈手”。
临床上,“妈妈手”有3个主要症状表现,一是手腕桡骨茎突处疼痛,拇指及腕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尤其是腕关节向小指方向屈腕及屈指时疼痛加重;二是压痛明显,有时在痛点处可以触及似骨性结节的突起,拇指活动受限;三是提重物、拧毛巾、端东西等活动受限,诱发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手”并不只是出现在新手妈妈中,还常见于长期需要重复性拇指活动的人群,好发年龄为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0倍。美发师、教师、打字员,以及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等易发病。
练习“手部操”利于康复
“妈妈手”属于劳损性疾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急性期应以休息为主,减少或停止手腕部及拇指的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夜间佩戴特殊类型的护具,以更好地制动发炎的组织。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冷敷、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更大程度地缓解不适症状。待症状缓解后,患者可继续接受温热敷、红外线、低频电疗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和水肿吸收,加速功能康复的进程。各种保守治疗手段均不见效者,可考虑局部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妈妈手”高发人群可进行适度的“手部操”练习,利于预防和缓解症状。
第1节:屈、伸腕肌群牵伸。
缓慢将屈腕肌群、伸腕肌群牵伸至可达到的最大活动度,在关节活动末端停留10秒,一日2-3次,一次5组。
第2节:屈、伸腕肌群肌力训练。
握持哑铃等重量合适的物品,从腕关节中立位开始,缓慢、匀速地屈腕、伸腕至可达到的最大活动度,在关节活动末端停留10秒。一日2-3次,一次10组。
第3节:屈指肌群的肌力训练。
握持具有一定弹性的橡皮球,缓慢、匀速地渐进握紧橡皮球,在握到最紧后保持10秒。再缓慢、匀速地松开手指,至橡皮球恢复自然状态。一日2-3次,一次10组。
第4节:伸指肌群的肌力训练。
在五指上套上一根橡皮筋,通过伸展五指,缓慢、匀速地将橡皮筋撑开,伸至可达到的最大活动度后保持10秒,再缓慢、匀速地屈曲手指,至橡皮筋恢复自然状态。一日2-3次,一次10组。
“手部操”练习过程中,如有控制不住的明显颤抖则及时终止动作。此外,无论是采用保守治疗、局部注射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需树立正确的“用手观念”,注意尽量少做腕部长时间、反复性的活动,合理利用工具分担婴儿体重和家务加于腕部的负荷,减轻肌骨系统损耗。同时,患者宜注意患处保暖,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预防症状复发。
作者/张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