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介绍
患者男性,53岁,17年前有颈椎手术史,近1年来有行走不稳伴左颈肩痛,加重4个月并出现前臂麻木。医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
患者查体:左侧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IV级,双侧下肢肌力IV级。余肢肌力V级。患者感觉无明显减退;肌张力不高,Hoffman征双侧阳性。术前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显示患者融合部位临近节段存在轻度不稳,C1-C3生理前凸消失。原内植物脱出,上次手术节段已经融合。
术前诊断
颈椎融合术后的邻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
手术设计与计划
由于患者已经出现了神经症状,继续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无法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我们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鉴于患者存在局部的后凸畸形,采取后路手术可能无法很好实现减压的效果,故采取前路手术。在ACCF与ACDF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零切迹融合器为患者进行ACDF,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在既有手术的基础上减少患者的创伤。
通过进一步分析患者的术前信息,我们发现,原内固定目前没有相关症状,近期也不存在进展,原内固定部位存在长节段牵拉,并与脱出的原内植物存在局部疤痕粘连。故最终我们的的手术方案为2节段ACDF,不翻修原内固定。
术后随访
原内固定及邻近节段骨化:颈椎整体生理曲度变化:术后MRI与CT:
讨论
邻椎病ASD:ASD是由于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出现与影像学表现一致的新的脊髓或神经根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
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改变是导致ASD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他影响ASD的因素也包括
吸烟、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融合
术前相邻节段退变程度
年龄、自然病程
融合节段长度
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
钢板边缘至手术节段椎体边缘的距离(PDD)在本案例中,最后两个因素考虑是引起患者邻椎病的因素之一
术者按
这是一例使用自锁定融合器治疗颈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病案。该病例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减少前次颈椎融合手术对于本次手术的影响。常规的手术方案往往需要取出之前融合手术应用的颈前路钛板,这样不但会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同时会增加椎前重要结构如食管、气管及喉返神经等损伤的风险。而应用颈椎自锁定融合器,可以避开前次手术颈前路钛板,减少对椎前软组织的牵拉,实现病变节段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的同时,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专家点评
手术操作及内固定物原因导致的医源性邻近节段改变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邻近节段退变或邻椎病,是脊柱外科医生颈前路术中需特别注意及避免的问题。本病例初次手术颈前路钛板位置不良,钛板过长影响邻近节段,下方螺钉位于椎间隙,并有螺钉脱出现象。持续影响导致颈椎矢状位力线不良,局部后凸畸形。二次手术时应去除此干扰因素,对于已存在的局部后凸予以纠正。嵌片自锁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翻修手术可避免一次手术内固定物干扰,但对于多节段颈前路手术矢状位力线纠正及维持能力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
orth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