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探讨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年11月至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应用非甾体类镇痛剂、营养神经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脱水剂等,如芬必得胶囊、醋酸芬酸钠等。治疗组患者采用揿针进行埋针治疗。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Northwick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治疗组为87.0%,两组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PQ、McGi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后N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统计NPQ、McGill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束疗程1个月后对患者NPQ、McGill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与西药治疗对颈椎病颈痛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揿针的止痛疗效持续时间要优于西药,说明揿针可能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止痛效果,且持续效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雪杨大伟张立源毕春强(医院南区骨二科)
颈椎病;颈痛;揿针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关节发生炎症或增生、突出以及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组织,如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等所引起的以上肢无力、颈背疼痛、下肢乏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呕吐、行走困难,甚至吞咽困难、视物模糊等各种症状和体征为主的一组综合证候群。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等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及混合型颈椎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颈椎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而作为颈椎病最常见症状之一的颈痛,更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所以临床开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医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方面,主要采用消炎镇痛类药物、物理治疗及手术等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相对于中医针灸疗法,西医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疗禁忌症较多。为了更好地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分别采用西医和中医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以准确地评价其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1月至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序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19~54岁,平均(37.5±5.0)岁;病程4~16个月,平均(9.20±4.93)月;颈椎病分型中颈型30例,神经根型8例,椎动脉型5例,交感型4例,混合型9例;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寒湿证19例,气滞血瘀证16例,痰湿阻络证14例,肝肾不足证4例,气血亏虚证3例。治疗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18岁~55岁,平均(36.5±6.0)岁;病程4~18个月,平均(9.32±5.04)月;颈椎病分型中颈型35例,神经根型10例,椎动脉型7例,交感型6例,混合型11例;中医辨证分型中风寒湿证24例,气滞血瘀证18例,痰湿阻络证16例,肝肾不足证6例,气血亏虚证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之间;患者以颈痛为主诉症状;近3个月或以上明显感觉颈部僵硬、疼痛,且经常发作;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1.4排除标准
排除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由非颈椎病引起的肩背痛者;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者;有颈部外伤史或手术史,或有颈部骨折、神经功能缺损、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及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者;孕妇或哺乳妇女;近1个月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者或目前正在使用颈椎病其他治疗(药物或非药物)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应用非甾体类镇痛剂、营养神经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脱水剂等,如芬必得胶囊、醋酸芬酸钠等。治疗组患者采用揿针进行埋针治疗,穴位取天柱(双侧)、肩中俞(双侧)、至阳(患侧)、肩井(患侧)、束骨(患侧)、后溪(患侧)、阿是穴。患者暴露穴位区域及附近皮肤,采用碘伏进行常规消*后,将揿针贴按在所选穴位上,每穴1个,留针2d,中间间隔2d后进行第2次治疗。所有患者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第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后Northwick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5]、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规范,修订判定标准。治愈:原有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工作,积分改善率≥9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仍有轻微颈项痛、手麻等症状,75%≤积分改善率<90%;有效: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缓解,颈及上肢功能改善,30%≤积分改善率<75%;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积分改善率<30%。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后整体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治疗组为87.0%,两组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整体治疗效果相当。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NPQ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后N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统计NPQ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束疗程1个月后对患者NPQ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McGil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后McGil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程结束1个月后McGil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节奏的加快,长时间的使用手机、电脑及低头伏案工作,使人们的颈椎持续保持单一姿势的时间加长,加速了颈椎病的发生。据统计,我国颈椎病患者约为万至1.5亿,发病率约在3.8%~17.6%,且每天还在不断增加;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约占患者人数的11.1%左右,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
西医学认为引起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颈椎关节的长期劳损和发生退行性病理变化为主,与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体质因素、疾病、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手术和非手术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而针对颈椎病颈痛主要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包含药物、牵引、颈椎制动法、物理治疗、封闭疗法等。本研究采用非甾体类镇痛剂、营养神经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脱水剂等,主要为消除水肿、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扩张末梢血管等,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但是,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后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损害肝肾功能,引起过敏、胃肠道出血、血象异常等,因此不能长期应用。而停药后病情则容易反复发作,所以疗效难以巩固。
中医学并无“颈椎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痹症”“痉证”范畴。而关于“颈椎病颈痛”的名称,古代文献中有“头项痛”“项似拔”“项背痛”“项肩痛”“项筋急”“项背强”“头项强几几”“颈项强”“颈强痛”“失枕”等描述,均属于“痹证”范畴,而又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归为“项痹”。颈椎病颈痛的主要病因为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侵袭、久劳外伤,病机为本虚标实。中医治疗“项痹”方法多样,尤其以针灸疗效最为显著,从选穴到针刺都有详细的论述,为我们现在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近代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普通针刺、腹针、针刀、穴位埋线、皮内针、揿针、挑针、耳针、火针、头皮针、梅花针、手针、腕踝针、磁极针等,这些方法对治疗颈椎颈椎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由于操作简单、费用低、副作用小,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揿针疗法是在经络腧穴和针刺理论的指导下,将揿针刺入穴位并留针2~3d,通过长时间的刺激经络腧穴以产生持续效应,可提高腧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的作用,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揿针疗法适用于疼痛性疾病、慢性病,或者因故不能每日接受治疗的患者,也可以用于巩固某些疾病治疗后的疗效。本文选穴按照循经取穴法选取膀胱经的天柱、束骨,胆经的肩井,督脉的至阳,以及阿是穴。诸穴合用可舒筋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强筋骨,与西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整体疗效相当。说明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对患者的疼痛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NPQ评分和McGill评分在治疗过程和随访期间均呈下降趋势,且对比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揿针和西药治疗对颈椎病颈痛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揿针的止痛疗效持续时间要优于西药,说明揿针可能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止痛效果。综上所述,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显著,且持续效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8.
[2]陈巧丽,苏稼夫.针刺颈痛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世界中医药,(1):46-48.
[3]伊智雄.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3.
[5]葛小苏.皮内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6]王雪飞,张秀花.我国颈椎病患者可能有上亿[N].健康报,-10-18(3).
[7]罗建平,欧阳松,李先楔.颈椎病常见的病因病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7(5):35-37.
[8]杨兆明,郭恩吉,郭诚杰,等.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行电揿针高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的直观检测
针行电揿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形成机理简介
1、针行揿针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因为金属揿针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具有阳离子特性,又因金属揿针的外表电子分布差异将会使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的揿针针体形成(微弱)的电势差,这种针体表面的电势差异通过金属针体本身的导电特性通导,便会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电化学原电池回路,产生揿针针柄与针体之间较微小的自发电化学电流(请见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与揿针所产生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当导电胶布上固定的揿针作用于机体时,导电胶布与揿针就会产生较“揿针针柄与针体”范围大一些的自发电化学电流,用专业仪器便可直观检测(请见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1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二、针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的适用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用穴位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