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又聪明又健康。如果孩子足够聪明,那么不管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有专家提出EQ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经验提高的,但IQ往往从一落地就注定了,可见孕期提升胎儿的大脑发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哪几个时期最重要?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宝宝更聪明呢?
一是,时期很重要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准爸妈的印象中,宝宝决定智力的细胞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育的呢?答案比许多爸妈想的更要靠前。原来从第五周开始,宝宝们的智力细胞和神经就开始一点点发育了。这个时候的胎儿虽然还看不出形状,但能清晰的看到宝宝的脑部半球,头部体积也在不断增大中,不光是大脑,胎儿的神经以及脊椎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并生长的。
第十周和第二十周是胎儿头部与IQ发展的敏感时期。头脑神经细胞迅速增长,头部会生长的更大。这两个时期胎儿本身也会发生许多变化,在这两周时间中,胎儿自身的体积会有一个较大的生长,四肢也已经成型,五指分明。从第十周开始,就已经可以用彩超等方式清晰的看到胎儿轮廓了。到最后一个时期的时候,便已经可以看到清晰的胎儿了。
二是准爸爸准妈妈们在这三周关键期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充足。准妈妈们往往因为怀孕导致胃口下降或口味上的变化,一些反应剧烈的准妈妈更是会时常呕吐,吃不下东西。这样不光会造成自身体力不足,难以支撑,而且还会导致胎儿营养不良。在胎儿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不够的情况下,胎儿的发育或者脑神经细胞成长就会不足,所以为了胎儿着想,准妈妈饮食一定要均衡且保证营养充足。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心态。孕期由于身体的原因,准妈妈们会产生易爆易怒,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这样有害于胎儿的发育。情绪的波动会传递到胎儿身上,母体与胎儿息息相关,情绪也是。另外,妈妈们一定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切忌不能晚睡。准妈妈跟胎儿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妈妈们休息不好,胎儿也得不到充足充分的睡眠。
第三就是胎教。
现在的准父母们都特别重视胎教,良好的胎教会让宝宝出生后各方面发育的更好,也就让宝宝更加聪明。千万不要因为胎儿还在母体中就放松教育。在怀孕期间,准妈妈应该多阅读一些故事类书籍,最好是有彩色配图的,这样可以刺激到准妈妈们的脑部神经,会传递到胎儿脑部。另外还可以多听些舒缓的、平和的、愉悦的歌曲或轻音乐。这样在刺激胎儿脑部神经的同时,还可以刺激到胎儿听觉神经。
告诫家长的话:
怀孕第五、第十、第二十周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三周,一定不要懈怠,按照上面三点说的做,宝宝的智力会比什么也不做来的更强。当然,也不要过于重视宝宝忽视了孕妈,毕竟孕妈在怀孕的每个阶段都非常的辛劳,生产的疼痛更是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准爸爸们应该主动挑起部分工作,比如给准妈妈制作营养均衡的饭菜,在准妈妈做胎教的时候积极主动的讲故事,或者还可以跟胎儿说说话,这些胎儿都是可以感知得到的。最后祝准爸爸准妈妈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孕期,孕妇若出现3个迹象,可能是“胎*”太多的信号熊孩子偷吃了一颗葡萄,嘴巴变成了香肠嘴,医生看了都憋笑母乳和奶粉的区别在哪你知道吗?以下3个现象告诉你,值得收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学习
勤育儿
爱自己
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慢慢陪孩子走,把我们的时间浪费在孩子身上,是世间最有价值的浪费!资源介绍《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一本通(超值白金版)》内容简介:国学,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增加文化素养的学问。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着国*、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依。国学之用,重在丰富、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一本通(超值白金版)》从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三个方面深入讲解国学知识。国学常识,重点介绍中国的天文历法、职官制度、伦理道德、礼仪风俗、饮食服饰、考古发现、小说戏曲、医学养生等方面的国学常识。国学经典,收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介绍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评点经典、解析经典,让读者全面通览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浩瀚,对于国人重建文化自信、重振文化尊严具有重大作用。国学精粹,精心选取国学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经典名句、精彩华章和趣味典故等形式展示出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顺利完成今日复兴和古老文明内在文脉上的传承与对接,古今贯通,再创文明辉煌。《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一本通(超值白金版)》荟萃百家,包罗万象,充分体现“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通过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架构,让你一本书学通国学知识。推荐阅读
国学启蒙|个精选成语故事,颠覆你的认知让孩子学更多
国学常识题(含答案),真全面,快收藏!
最全首国学机经典MP3音频内容下载早教听读故事U盘内存卡启蒙胎教新概念英语
学习资源
育儿
生活
好文
请留下您指尖的温度
让快乐拥抱你
一个有温度的
贞观十八年(年),大唐帝国的盛世之象已初露端倪。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讲了讲自己教导太子的办法。他会在吃饭的时候告诉太子,粮食如何来之不易;在乘船的时候,又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诸如此类。
李世民也说到,他当初实在太忙了,没顾上安排胎教这档子事。
古人一向很重视胎教。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胎教手段,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也有利于他们日后的人格养成。
胎儿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和母亲的情绪,外界良性的刺激会产生奇妙的作用,让宝宝更健康地发育。
用我国传统文化的说法,人身上的“中和之气”极为重要,外部良好的气场也可以影响胎儿。比如,准妈妈多欣赏情趣高雅的书画作品,都会对宝宝产生好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赞叹,人真的是万物之灵。
胎教这门高大上的学问起源于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胎教的早期史料记载,人们多认为出自东汉时期的《大戴礼记·保傅篇》。不过对照内容就会发现,文中相关内容基本上通篇引用了西汉初期大才子贾谊的著作。
《贾谊新书》中有一篇论述,题目就是《胎教》。里面引用的史料,讲了周武王的王后怀上成王姬诵之后,是如何严格自律、进行胎教的。我们看一段原文: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这里的“跛”意思是踮脚。也就是说,有孕在身的周王后,站立时候身体不能偏斜,坐姿也必须保持端正,高兴的时候不能大笑,发怒时也不得骂人。即便一个人独处,仍需时刻保持庄重。
这些注意事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现代人大都做不到。然而,这不过是古代胎教的基本功而已。下面还有更繁琐的步骤。
贾谊的《胎教》篇又讲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此处原文较长,没有全部引用。
这里说的是,王后庄重无比、不苟言笑,紧绷了七个月之后,开始住到等待分娩的“蒌室”。住这里干嘛呢?
第一,继续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第二,由太师和太宰带着道具进行胎教课程。
太师持的“铜”是乐器,太宰持的“斗”则是膳食用具。两人一左一右站在门外伺候。太师负责演奏符合礼义的高雅音乐,让王后和宝宝共赏。太宰的任务也很重要,为王后提供合理的饮食。
看来,三千年前的古人就已摸索到,胎儿七个月之后对外界的声音变得敏感。这也是现代科学证明了的。
这个课程要持续到临产。如果王后听那种“雅乐”腻味了,想换一种比较流行的“国风”音乐,太师就会严肃地告诉她,noway,等宝宝出生了你才能听别的曲调。
同样,王后“闭关”进行胎教的三个月内,饮食很严格,嘴馋了也不能随便吃东西。如果王后点的菜不是“正味”,太宰就不得不告诉她:“抱歉,我们不敢让太子吃这东西。”
与苛刻的“行为准则”比起来,控制饮食还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现代准妈妈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古人对胎教如此看重。这个问题,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当然有所解释。
《大戴礼记》和《贾谊新书》都从古老的《易经》入手,论述了“先天”对人的重要性。《易经》有言,“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而古代君子对事物的“始”和“终”非常慎重。
胎儿是人的初始阶段,古人希望抓住这个时机,塑造下一代的美德。具体来讲,是以仁义为基础的美德。因此,古人认为平和中正的音乐是胎教课程里尤其重要的一环。
既然这么重要,于是贾谊就劝汉文帝,应当把“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明朝重臣张璁曾三度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年间,他向明神宗朱翊钧提出了一套为皇子做胎教的办法。比起前代,内容更为丰富。不但有音乐、诗书、美术课,观花赏鸟也是必备课程。
此外,古代民间对胎教也是相当重视的。《烈女传》记载,“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这也是一套严格的孕期行为规范。古代的准妈妈们不但行走坐卧要一丝不苟,对那些带有负能量的东西更是坚决不听不看。到了夜里,就安安静静地听长辈读会儿诗,或者听正能量的故事。
关于胎教,圣人孟子和他母亲还有个小故事。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小时候,有一天隔壁邻居家在杀猪。孟子就用稚嫩的童音问正在织布的母亲:“邻居家今天有什么事,为啥杀猪呀?”孟母头也没抬回了一句:“当然是让你吃肉肉。”
看来,这种敷衍孩子的套路源远流长。说罢,孟母又觉得不妥,对孟子说:“当初怀你的时候,为了做好胎教,席子不正我不坐,肉切得不正我不吃,。如今你都懂事了,我怎么可以欺骗你。”
于是,舍不得花钱的孟母专门到邻居家买了点猪肉,让孟子解馋。孟母之贤家喻户晓,曾为了孟子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成为圣人,离不开他母亲的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贾谊新书》、《万历野获编》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