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刘晓光教授走医院院长。医院,就不能不提到骨科。骨科,一直是这间诞生于王府旧址、坐拥一医院的名牌。是什么使得刘晓光教授成为这医院的掌舵人?本期,我们特邀刘晓光教授接受专访,细诉三十年骨科生涯的风雨兼程。
刘晓光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医院院长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
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微创学组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疼痛分会常委、微创学组副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副主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微创学组组长
缘起于年轻时关于刘晓光教授怎样走进脊柱外科殿堂的说法非常浪漫,“学生时代一见钟情”。这个说法得到了他本人的认同。当我们问起这段往事,他悠悠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在北京医科大学面临毕业写学位论文,医院副院长的导师蔡钦林教授给自己指定了胸椎管狭窄症治疗这一课题。
胸椎管狭窄症与颈椎病和腰椎病相比发病率较低,而手术难度更高。刘晓光教授介绍,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风险比颈椎或腰椎手术高近百倍。术后患者下肢不全瘫甚至全瘫者并不少见,即使是现在,文献报告术后出现脊髓症状加重或瘫痪的比例仍可以高达10%~30%。
当时,从有限的文献里,刘晓光教授对胸椎管狭窄症的第一印象是,“治疗现状非常不乐观”,“好多文献只报道了7、8例患者,就有2~3例出现术后病情加重”,“这是脊柱外科的难点”。而脊柱外科恰是北医三院骨科主攻的重点方向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刘晓光教授迎难而上,就这么认定了胸椎管狭窄症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之一。
当年雄心勃勃的青年如今已年过50岁,30年,刘晓光教授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主刀的退行性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例数位居世界第一,且患者无一例瘫痪。
提到这些成绩,他语气平淡地总结,“人这一辈子可能也就只能干好那么一两件事情。”
不变的是对患者解除病痛的责任
作为从事骨科三十年的医生,刘晓光教授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可谓经验很多。他强调,对每一例患者都要细心,要有很强的毅力,要有耐心,要深入研究每个病例,这是作为脊柱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或态度,不管面对简单的病例还是复杂的病例,都要有这么一种态度。
刘晓光教授把自己的成长总结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的提升。最初从事脊柱外科专业时,器械远远没有如今用起来这样得心应手,先进,没有超声骨刀、磨钻,全靠三关节咬骨钳、枪式钳等等,刘晓光教授凭借对专业的热爱和超乎常人的耐心,一台一台手术地钻研,从前辈专家那里学技巧,总结他们的成败、经验和教训,一步步成长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理论的突破。面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为主的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后频频出现的病情加重或者瘫痪,完全排除了手术操作的因素后,刘晓光教授开始另辟蹊径,思考手术术式的不足。他从颈椎与胸椎解剖特点的差异,认识到了采取相同的手术方式在颈椎能奏效,而在胸椎却导致术后瘫痪几率增加的根本原因。不破不立,刘晓光教授创立了名为“涵洞塌陷法度脊髓环形减压术”的新术式,实现了对胸椎的彻底减压。理论的突破引领了技术的进步,使得复杂型后纵韧带骨化导致胸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预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今年,刘晓医院院长。面对新的职务,他保持了一贯的淡然。“职务的变迁是上级组织在某个阶段对你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是为了从更高的层面去推进我们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我还是一个医生。”“行*职务绝不是炫耀的资本,我只是一个临床医生,不变的是对患者解除病痛的这份责任。”
不忘初心,在很多人那里或许只是一个口号,但在刘晓光教授这里,却是30年来用每一个工作日每一台手术在踏踏实实地实践。多年来,刘晓光教授不仅承担了大量的临床手术和门诊工作,还坚持开展科研,相继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卫生部等重大项目资助。对于很多临床医生视为畏途的科研,刘晓光教授却甘之如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不变的,一是做医生,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痛苦。二是为了更好的给患者解决痛苦,从患者的临床需求出发,不断探索,深入研究,来解决临床遇到的疑难问题。
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最想干的事情上
刘晓光教授热爱手术台,热爱实验室,但他认为,单纯工作好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医生。人应该是有一些兴趣和爱好的,人不是机器,除了工作以外,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培养个人品质、让自己做成一个大格局的人,是很重要的。“我提倡医生要有一定的爱好,而且最主要的是,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干一件事情,你才会觉得有乐趣。”
刘晓光教授有一个坚持了四十多年的爱好,就是做手工模型。他兴致勃勃地介绍道,“我喜欢做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能体会到乐趣,体会到享受,体会到放松。而且这种坚持能够让我静下心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提升自己的动手技巧。”
但是,在繁忙的管理、临床和科研工作面前,如何维持爱好?刘晓光教授说,很简单,要学会取舍。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要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最想干的事情上。人与人的聪明程度相差无几,成功与否,只是看你投入得有多深。
在采访最后,刘晓光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医生:
第一,我们选择了医学,就要把这个职业做好。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阻力时,是不会顺利度过的。
第二,要掌握医学的本质。医学是实践性、探索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只要我们对它有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动力投入其中。
第三,要耐得住寂寞。医生的舞台可能就是一间诊室、一张手术台,没有那么多人去追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