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现代麻醉学的建设者邓迺封教授
TUhjnbcbe - 2021/4/11 18:55:00
北京看白癜风病哪个医院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邓迺封教授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天津市。至年任天津医科大学(原天津医学院)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医学教研室主任。

年 入伍时为卫生兵,年被选送至长春第一*医大学医学系学习。在学期间成绩优异,年毕业后留校,分配到长春该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麻醉科任麻醉科医师。

同年按照中央*委命令,第一*医大学集体转业为吉林医科大学(后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吉林省长春市)。毕业后一直从事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至今已54年之久。邓教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尽职尽责,尤其重视麻醉安全,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提高麻醉质量,保障麻醉患者安全,从无差错与事故,为我国的麻醉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工作积极,成绩卓著,年被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会列入《中国当代麻醉学家》词典。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年经成果评审和资格认定,人编《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年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华麻醉学贡献奖”。

一、小荷尖角锋芒初露

年,邓教授自第一*医大学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专家王伦辉教授,开始了自己的麻醉科医生生涯。他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对当时临床广泛采用的乙醚吸入麻醉进行了系统研究。当时国内的主流吸入麻醉方法是乙醚开放式吸入麻醉,既浪费药物,又污染手术环境,麻醉期间需保留患者自主呼吸,不能施行剖胸、开颅等复杂手术。结合当时现状,邓教授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将Tec-3型乙醚蒸发器串接到Bird呼吸机的新鲜气流输出端,在开放式呼吸治疗机平台上实现了乙醚半开放吸入麻醉。在节省大量麻醉药的同时,部分解决了手术环境污染问题,受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好评。利用改装后的全麻通气装置,系统研究了乙醚半开放法吸入麻醉、乙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麻醉,为扩大乙醚吸入全麻手术适应证范围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年邓教授就与王伦辉教授一起进行乙醚麻醉的实际临床经过——乙醚全身麻醉深度分期方面的研究“乙醚吸入麻醉临床经过典型分期(麻醉分期)的讨论”,参加吉林省长春市医药卫生学会第一届年会(吉林省医学科学情报室,5论文汇编)和乙醚浅麻醉的系列研究,如乙醚浅麻醉体外循环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乙醚浅全麻时蒸发器输出药物浓度测定等。“乙醚浅麻醉的初步探讨”发表在《中华外科学杂志》。相关研究论文被全国首届麻醉学术会议(,南京)录用,收入大会论文忙编。

年因工作需要,邓教授调入天津医科大学医院工作。在天津,邓教授带领二院麻醉组的年轻医生对新引进的ENGSTRON型呼吸治疗机(瑞典产)进行相应改装,在单纯呼吸治疗机基础上,实现了乙醚、氟烷及恩氟醚半开放式吸入麻醉。利用改装的半开放式吸入麻醉装置,进行半开放法乙醚吸入麻醉,并与循环紧闭法乙醚吸入麻醉进行比较。“乙醚全身麻醉——循环紧闭法与半开放法的比较研究”发表在《临床麻醉学杂志》(,2)上。

二、天降大任临危受命

年天津医学院筹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可谓来自全国各地。而当时的麻醉组仅有4名中专学历成员,隶属普通外科管辖,称外科麻醉组。当时医院的麻醉工作可谓风险丛生、事故频发,事后又无力分析、查找原因接受教训。科室管理既无规章制度.也无技术操作常规,工作秩序混乱。科室具备的硬件只有一台老式日本三荣除颤器,没有像样的麻醉机,更没有监测仪器。毕业分配来的医生都不愿干麻醉,已工作了几年的麻醉医生还都想转专业或调离,工作不安心。年邓教授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调至医院。当时正值一次事故后,全院麻醉工作处于“停业整顿”状态。受医科大学委托,邓教授“临危受命”牵头组建麻醉科。经近半年筹备,年,二院麻醉科正式成立,成为独立的临床科室。邓教授先后任麻醉科副主任、麻醉科行*主任主持麻醉科日常工作。年成立麻醉医学教研室,邓教授任教研室主任,直至年9月,满60周岁卸任。

接受组建麻醉科任务后,邓教授立即着手恢复已“瘫痪”了的二院麻醉工作。每天挤出时间,对现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每个人都从头开始。邓教授以身作则,每倒手术麻醉都要亲自示教,手把手教,直至大家牢牢掌握为止。医院、科室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邓教授带领科室人员着手编撰麻醉科的麻醉操作常规,完善科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本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制订一项,讨论通过一项,落实、执行一项,直至科室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备。后续各地进修医生,多数人都花一定时间抄录此常规,带回原单位参照执行。二院的麻醉操作常规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医院的麻醉管理工作,影响面之大不言而喻。

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通过不断思考、分析、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邓教授深深意识到麻醉质量问题不能只抓一朝一夕,必须坚持不懈。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科室现状,认识到现岗人员学历结构层次低、临床技能低是困扰科室开展工作的核心问题,提高麻醉质量必须从调整现岗人员结构着手。自年开始,每年都有本科毕业生进科,邓教授亲自把关面试,每年录用的都是应届毕业生中第一志愿选择麻醉学专业的“尖子学员”。经过几年的努力,本科毕业生占科室就业人员半数以上,学历结构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年轻人多,经验不足是现实。年起,邓教授亲率科室骨干发起了“计划麻醉”的倡议,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严格督导落实。“计划麻醉”的内涵包括:要求麻醉前一天,主诊医生要亲自探视次日麻醉患者,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与患者家属、手术医生进行有效沟通。依据评估结果和手术医生要求、患者意愿等,制定出个体化麻醉方案。邓教授亲自主持,组织全科医生对所有病例逐一讨论,修改、制定计划后,要求主诊医生严格按计划执行麻醉工作常规。计划麻醉的出台,增强了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有效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基本杜绝了恶性事故,差错也明显减少。此后20年间,“计划麻醉”成了二院麻醉科工作常规之一部分。邓教授还亲自撰文“浅谈计划麻醉”发表在《中华麻醉学杂志》(,5)上。年天津市卫生局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成立,“计划麻醉”方案被麻醉质控中心采纳。年下半年推广至医院麻醉科,使天津市卫生系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收到良好效果。年,《实施计划麻醉,保证麻醉安全》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奖”。

邓教授在抓科室建设中,把人才梯队建设列为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二院麻醉科在邓教授的手上,已经打造成“金字塔”形、人员梯队合理、全市公认师资力量最强的麻醉科之一。

四、巨人成长跨越时空

邓教授于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年开始接触麻醉教学工作,年担任助教,年晋升讲师(主治医师)。由于“文革”的动乱,邓教授从年起,专业技术职称一直是讲师、主治医师的中级职称,但他从来无怨无悔,从未因不能晋升高级职称而放松自己的修炼和所肩负的临床与教学任务。“文革”结束后的年,邓教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年受聘为麻醉学副教授,年受聘为天津医科大学麻醉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年晋升主任医师,年受聘为麻醉学教授。除主持二院麻醉科日常管理、各手术科室手术患者临床麻醉、院内各科危重患者急救与复苏工作外,还担任医科大学医疗系(5年制本科)、医科大学麻醉医学专业大专班、职工医学院麻醉医学专业大专班学生的外科学(麻醉学部分)理论教学工作,讲授内容包括麻醉学总论、临床麻醉、休克、复苏术等。年,天津医学院申报开办麻醉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教育专业获国家教委批准。年12月,与李文硕教授(医院麻醉科)共同组织了“第二届全国麻醉学专业高等医学教育研讨会”。年开始招收麻醉学专业本科生至今21年,共有19届学员,计余人。已毕业余人,分医院的麻醉科工作,其中也医院麻醉工作的领导者。年开始招收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我国麻醉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巨人的成长,可以跨越时空!邓教授就是这样的巨人。经历十年动乱,仍孜孜不倦地苦苦追求、探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循序走向光明的顶峰,历练成为对推动我国麻醉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巨人。邓教授对新知识的追求孜孜不倦,对临床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对每一个患者都极端的负责任,对麻醉学的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种做人的优良品质必将成为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也是我们作为后来人,为专业发展与进步奋斗的崇高目标。

五、探索新知硕果累累

邓教授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索可谓孜孜不倦。早在年,国内台式电子计算机还未普及,医院财务科腾出来一台苹果Ⅱ型台式电脑,就迅速派人联系,将电脑搬回科室。先自己熟悉,后指导研究生应用。此后,逐步将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科室管理、教学等方面,以提高麻醉科的科研水平和管理质量。在天津市麻醉年会上,宣传、推广计算机在麻醉科管理、手术患者信息处理、术前心功能、呼吸功能检查与围术期监测、手术麻醉半自动化记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经验,为天津地区计算机用于麻醉管理工作,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年,在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年10月第四届华北地区麻醉年会(天津)上,邓教授介绍了计算机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应用经验。会后,时任中华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的罗爱伦教授和秘书*宇光教授参观并详细询问了有关天津麻醉业界计算机应用情况,邓教授如实作了讲解。罗教授说:“天津离北京这么近,你们做了这么多工作,大家都不知道,今后要加强交流啊!”。最后把邓教授讲解的幻灯片拷贝带走了,充分表明罗教授对此项工作的首肯、重视和支持。

年邓教授以计算机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情况,结合麻醉学科发展需求,制定了五年学科科研方向为“麻醉与循环——计算机在麻醉科领域的应用”。按照这一科研方向,带领研究生先后设计、完成并临床应用“心室收缩时间间期(STI)监测”、“心阻抗图多参数心功能监测分析系统”、“心导纳图监测心功能及围术期颈动脉血流变化”等课题的基础研究工作。“食管内阻抗心动图动物实验研究”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70(8):,“STI在麻醉中监测心功能的商榷”收入年全国麻醉年会论文汇编。采用国产生物阻抗图仪、德国Helliger多导生理记录仪和微电脑连接,引入人体生物电阻抗或导纳信息,运用计算机同步监测、采集数据信号,联机实时分析并绘制图像、打印监测报告。邓教授在实现无创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天津首次实现了多项心功能参数的无创、实时监测及报告结果。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当时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石毓澍教授的精心指导与充分肯定,开创了计算机在麻醉学领域应用的先河。

年他在国内首创、开发研制成功“无创性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心律失常监测微机系统”。该系统可无创自动采样分析,监测包括心输出量在内的40余项重要循环参数,自动识别8种麻醉手术期间常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信息,并自动分析、存储、打印、输出报告。该研究获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参加全国发明展览会展出。同时开发应用的还有“呼气流速一容量曲线微机自动分析系统”,通过患者一次吹气,可自动分析并打印出32项,尤其是包括微气道功能在内的重要呼吸功能参数,“呼吸流速容量曲线计算机分析系统”发表在《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3(3):17。

年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合作,研制成功“气管内插管式心电、呼吸、体温组合传感器”,这种组合式传感器通过同一个特制的气管内电极,可同时获取心电、呼吸和体温信息,克服了体表电极抗干扰性能差的缺点,多项监测参数同步显示在监测屏幕上,方便了麻醉患者术中管理。“气管内电极心电图的临床研究”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68(11):。该成果获年天津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并获天津市科技发明展览会优秀发明奖,成果在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展出。年“麻醉与手术监测微机系统”通过天津市科委鉴定。

计算机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年6月,撰文“Noninvasivecardiovascularhemodynamicandarrhythmiamonitoring"出席国际麻醉复苏与ICU计算机应用研讨会(日本滨松);年10月撰文“Clinicalobservationofpainreliefbyepiduralmedication”参加东西方疼痛大会(北京);年10月,撰文"Micro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麻醉学的建设者邓迺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