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风水堪舆理念对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
TUhjnbcbe - 2021/6/6 1:36:00

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的形态美

——兼谈风水理念对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乡村居住形态正在瓦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孤立、单调的现代建筑。当人们在赞叹现代楼房的气派、装修的漂亮以及使用的便捷时,也渐渐觉察到,本来与天地万物联属一体的鲜活生命体,却因钢筋水泥建筑的无情隔离与生态自然失去联系,从而引发诸多身心问题,成为难于治愈的“现代病”。本文联系风水堪舆理念,从传统居住形态所程现出的和谐美、均衡美、回环美和深幽美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民居形态美的形式和内涵作一初步探讨,进而以“外象而内感”道理,印证传统居住形态对人的身心健康乃至于社会和谐发展,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用。

关键词传统民居居住形态风水理念形态美

凡比较过中西建筑异同的人,不难发现中国建筑相对于物化的、独立的西方建筑来说,有一种温馨宜人的诗性之美。关于此种感受,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有深刻的体验。他认为居住在中国的庭院,处处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沐浴:“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廓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灰——再有令人觉得自然的心境:雨、雷、风、日等等……”然而,这种美好的田园居住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从文化渊源来讲,无疑是受生发于农耕时代的“天人合一”朴素思维影响,从构建模式来说,却是遵循古老的风水堪舆理念。提到风水堪舆,人们自然会有所褒贬。但如果拨开世俗赋予的神秘面纱及流传过程产生的迷雾,还原风水堪舆的本来面目,则可发现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与风水堪舆的关系,是一种自觉的、互入的统摄关系。也即说,先民渴望美好山水家园的理想,深埋在民族文化之中,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风水行为,而不断成熟的风水文化,又反过来指导传统居住形态的构建。因此,受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居住形态,必然包含诸多美的成分!

本文联系风水堪舆理念,从传统居住形态所程现出的和谐美、均衡美、回环美和深幽美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民居的形态之美及其内涵作一初步阐释。

一、民居形态的和谐美

何为美?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任何一种形象,只要能呈现令人愉悦的美感,就一定有其和谐的内在规律可寻。因此,传统民居形态的和谐美,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

1、选址与山水环境的和谐

传统民居在选址时,最重山水环境的选择。清代朴学大师戴震说:“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所谓“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即揭示了风候水土对民众秉性和气质的影响。有道是:“山险民戾,山高民强,山深民傲,山秀民聪,有山无水,民悍而穷,有水无山,民淫而贪。”其理何在呢?《易·乾凿度》云:“物感之动,类相应也。”先贤经过探索和体悟,发现万事万物皆有性情,而且同类相感。故《葬经》云:“气感而应,*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事物之所以相互感应,因事物本身具有活性。

古人视山川草木为有机一体,如《水龙经》云:“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因此,山上草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前面土地平旷,一派生机盎然之地,可令人心旷神怡,为理想栖居环境。而草木凋敝、穷山恶水之地,因其和气匮乏,戾气多滋,故非理想居家之所。

、住宅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传统民居不仅在选址方面注重山水环境的和谐,同时也注重宅舍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帝宅经》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因此,中国传统居住习俗自觉地抑制了西方那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大尺度,超体量的建筑样式,釆取的是一种平面展开,线性逐层递进的设计图式。这种设计图式,在形态上展示出匍匐大地的平面结构,相依相偎的群体组合,营造出一种与自然环境融洽亲和的审美感受。

3、住宅设计与人居的和谐

清代美学家李渔云:“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懊,房舍亦然。”从住宅的设计理念来看,首先考虑的是人居的适度及整体的和谐,这便是建筑设计的“人的尺度”。建筑设计的“人的尺度”,是一个现代的称谓,应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住宅在体量、结构和高度上都要保持着与人适度的比例,就连窗、门等细小部件,也总与人体保持着相应的尺寸。也即说,建筑的形态要符合人的审美感受。其次,建筑的空间布局、功能设计要方便人的生活起居。这里以客家地区流行的“厅屋组合式”民居来举例说明。

“厅屋组合式”民居,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三间过”,即一明两暗的一列式三间房,正中明间为厅,左右次间为卧室。家庭条件较好者,通常以基本的“三间过”为母式,建成前后两栋,两栋间隔一横向天井,通过天井两侧“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合院,这便构成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成“两堂式”正屋。

正屋厅前开大门,朝向以东或东南向为主,取“紫气东来”之意。若家中兄弟较多,则可在“两堂式”正屋基础上,以厅堂为中轴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便成了“两堂两横”式房屋。传统聚族而居的大房屋,则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本单位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断扩建,可直至数十间,乃至一族一姓一幢房屋。“两堂两横”式以上的房屋,非常讲究空间布局、层次递进和彼此连通的关系。如正屋与横屋间留一走衢,从腋廊处开门,使正、横二屋连成—体,而走衢前后又对开小门,与外界相连。走衢相应留竖向天井,以便采光、通气和排水。这种围合式建筑格局,看似封闭,但通过露天空间,却能给人以亲切平和之感从天井中阴晴雨雪的来临,可以感知节气的变化;从空气的清新和阳光的煦照,可以感受到生命与大自然活力的息息相应。

第三,建筑的整体规划和秩序安排要符合人的精神归依。如客家地区“厅屋组合式”民居,其规划布局和秩序安排可谓是一个“人伦之轨模”的缩影。房屋无论规模大小,均以厅堂或正厅为核心,一家(族)老小按辈份高低来分配房间,在居住秩序和家(族)规的规范下,形成一个团结和睦、秩序井然、其乐融融的小天地。

二、民居形态的均衡美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界中,凡是较高级的生命,其形体皆呈现左右均衡对称。而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形的左右对称,不仅有利于身体平衡,而且有利于体内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气血的运化。因此说,均衡之美,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也是万物生成之道。

俗谚云:“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和形态,自然要合乎万物生成之道,故尔极其讲究均衡对称之美。

1、环境外形的均衡美

古人在风水堪舆实践中,通过感受“上应星象,下呈舆图”理想风水格局,从而“法天象地”,总结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一典型面南朝阳的“四神地”风水模式。这种风水模式的形状是:以基址穴场为中点,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靠山,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环抱护卫,前方空间开阔,内有良田,河流潺湲,婉转有情。如此形局,山静水动,左右对称,阴阳和谐,极具均衡之美!

因此,传统村落、住宅的选址和布局,都以“四神地”模式为参考标准。村落的选址,因其面积、体量大,较容易获得与“四神地”风水模式相似的大环境,而个体宅舍面积、体量较小,难于获得天然的“四神地”风水环境,则可通过比类取象的方法,达到一种形势的平衡:即宅舍的东面有蜿蜒流水叫做“青龙”,西面有绵延大道称之“白虎”,南面有清澈池塘为“朱雀”,北面有丘陵俯伏是“玄武”。这四种条件齐备的地形,也可称作“四神地”,为居家生活的好环境。

、住宅布局的均衡美

客家地区“厅屋组合式”民居,从最简单的一明两喑“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井十八厅”的大型住宅,无不体现其以正厅为中轴,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两堂两横”式以上的房屋,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均要高于各横屋和次厅;横屋房门均朝祖厅方向开设,表现出正厅的核心力量。这种以正厅为中心的对称均衡布局,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崇祖意识和寻根心态。而这种设计形式,由于内涵的充实,给人以厚实、安全的美感享受。

3、住宅形状的均衡美

《管子〃心术》云:“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古之君子,外示端正,内程祥和。因此,中国传统宅舍的布局和结构,往往模仿君子正襟危坐之形态。此即风水“仿生”理念的实际运用。

清代林牧在《阳宅会心集》中论及房屋结构和布局时云:“屋式之前后两进,两边作辅弼护屋者为第一。后进作三间一厅两房,或作五间一厅四房,后厅要比前厅深数尺而窄数尺。前厅即作内大门,门外作围墙,再幵以正向或旁向之外的大门,以迎山接水。正屋两旁,又要作辅弼护屋两直,一左一右,如人两手相抱状以为护卫,辅弼屋内两边,倶要作直长天井。两边天井之水俱要归前进外围墙内之天井,以合中天井出来之水,再择方向而放出其正屋地基。后进要比前进高五、六寸,屋栋要比前进高五、六尺。两边护屋要作两节,如人之手有上下两节之意,上半截地基与后进地基一样高。下半截地基与前进地基一样高。两边天井要如日字,上截与内天井一样深,下截比上截要深三寸,两边屋栋,上半截与前进一样高,下半截比上半截低六、七寸,两边护屋,墙脚要比正屋退出三尺五寸,如人两手从肩上出生之状,此为最上格。其次,则莫如三间两廊者为最,中厅为身,两房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此格亦有吉无凶。”

林牧所论的建宅规矩,无论是形状布局,还是结构尺寸,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谓是完备细致,而其总的设计思路,却是遵循古人提出的“形正则气正”整齐均衡原则。而《*帝宅经》所说的“星形端肃,气象豪雄,护沙整齐,仍然不可犯”,则宛然是“形正则气正”的注脚。

三、民居形态的回环美

风水堪舆建宅,不仅要讲究外形美观,起居方便,更重要的是要得“生气”。如何才能得生气?一言概之,“山环水抱必有气。”大凡富饶之地,如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沙漠绿洲吐鲁番盆地,莫不是山环水抱格局。而风水中的“四神地”形局,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山水有情——山恋水,水恋山,曲折缓延,环抱一团。因此,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及空间营建等,都要考虑形局是否具有回环之势。

1、“明堂”要具回环之势

前己言及,风水堪舆建宅的选址和布局,都极力追求“四神地”格局。但实际运用中,天然的“四神地”格局少之又少,因此在求得尽量接近“四神地”格局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可以进行人工裁剪。比如“明堂”83堂局松散,或有漏泄,则可进行培补。

“明堂”堂局的培补,常见的有栽培左右“砂臂”和关锁“水口”。

“砂臂”为宅侧左右之护卫,有关拦阳气作用,若无关拦,龙脉所生之阳气无法在堂局凝聚和流转。《宅法举隅》云:“宅外种树,招聚阳气。”配合山形水势栽种树木,缩小宅区范围,形成怀抱格局,则阳气团聚,气场稳定。

何谓“水口”?就是在村落风水形局区域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均指出水口。凡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好的风水格局,均是来水宽阔平缓、朝抱有情,去水屈曲留连、收缩紧密,如此方能藏风聚气,蕴育生机。若站在村里往“水口”处望,见流水直泄无收,则成耗荡格局,不能蓄藏生气,应人工培补,筑成环抱形局。徽州休宁古林《*氏重修祖谱》记其地形云:“东流出水口桥,建亭其上扼要冲,而下注方塘,以大溪为村中一大水口,桥之东有长堤绵亘里许,上有古松树十株。”关锁“水口”之具体方法,应视这一地区形局大小而定,如是大州大县,则可立塔、立祠庙扼其要冲;若是村落民居,则可筑堤、立桥、植树以造回环之势。

83阳宅风水所言的“明堂”,是指宅前拥抱的交间。

、风水池要朝抱有情

风水谚云:“后有靠,左右有抱,前有照。”所谓“前有照”,与“四神地”中的“朱雀翔舞”同一含义,即村落(住宅)前面有一清澈池塘或溪水。若村落前方没有流水,或虽有流水但距离太远,则可在“禾坪”前面建一池塘,名曰“风水池”或“洗砚池”。其功用则如林牧《阳宅会心集》所言:“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虽如此,但有的住宅因朝向或周围形势的缘故,前方不宜开池,另外,池塘与住宅距离及其形状有一定讲究。池塘距离住宅不可太近,如太近宅,俗称“血盆照镜”,水的反射光会伤及家人健康。池塘形状成一半月形,并要与住宅朝抱,绝不能向外弯曲。塘边的水田,也层层弯向宅前,一如水中泛起的涟漪,渐渐推远,但却眷顾有情。这种住宅与池塘相互环抱的典型者,则莫如客家地区的围龙屋,其后半部的半圆形房舍建筑与前半部的半月形池塘,围合成一个大圆形,活脱脱一个太极阴阳圈!

3、宅内排水宜弯曲回绕

由于受风水谚语“山主人丁水主财”的影响,民俗有把雨水或雪叫“天财”、“天禄”的。如天井式院落,当下雨或下雪时,雨水或雪花顺四边屋顶飘下汇聚于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风水格局,寓意“天财汇聚”、“四方聚财”,体现了民间求财、求禄的建筑理念。

既然水为“天财”,则住宅天井的排水法则,自然很有讲究。第一,来水宜明,去水宜暗。所谓“暗”,一是要隐蔽,二是要回环。因此天井的排水,一定是通过暗沟进行。暗沟的排水设计,不可直泻,要屈曲回环,依依而去;在转折处下方埋一口缸,沉淀杂物,上方有窨盖,以便清理沉淀;出水口通常设在大门口右侧,84水出去后,再向左绕台阶面弧形横流过门口,犹如“玉带环腰”。85其次,水不宜从门下穿出,犯之,则为“抱抢煞”;不宜从厅梁正中进出,犯之,则主虚耗;不宜穿房而过,若穿房,则此屋难住。

第三,水不宜八字分流,一家住宅最好只有一处排水口。《相宅经纂》论及“天井”时云:“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

84大门右侧出水,并非通则,有时要根据坐向或开门的方位定出水口的吉位。

85此句参看覃十六《建筑风水中的曲致有情》,载于《深圳特区报》年9月9日E09版。

不难看出,传统住宅中天井的功能及排水法则,在民间甚至成为一种风俗信仰,将水的汇聚与排放方法直接与“富贵”和“福禄”挂钩。其实,根据风水堪舆“藏风聚气”原理,这种“四水归堂”设计手法及回环暗流的排水法则,目的还是在于团聚阳气,不至于因直泻而导致耗散格局。《水龙经》云:“水积必然龙有穴,水流气散不堪陈。”此言印证了传统住宅聚水、排水法则的合理性。

四、民居形态的深幽美

1、卜居于山环水抱之中

地理之道,山水而己。而“藏风聚气”四字,可谓道尽个中玄机。若要藏风聚气,必觅山环水抱之地。因此,传统村落的空间构成模式,通常是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整个环境如封似闭,而村落藏于其中。

此种模式包含了堪舆五要素:

“龙、砂、穴、水、向”。

▲龙,即“龙脉”,就是村落所倚之山,其山势要蜿蜒起伏宛如行龙,则此村基始有生气。

▲砂,又名“砂头”,即龙穴前后左右诸山的总称:立在穴位来龙左右两边的是侍砂,从来龙方拥抱而来的是卫砂,在穴位左右两边的是护砂,在穴前绕抱低伏的是迎山,在迎山后面耸立的是朝山。

▲穴,即“龙穴”,是行龙所止之处,灵气所出之位,犹如果树之结果,是住宅地基之着落点。

▲水,别称“外气”,《葬经》云:“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山水交合,始得生气止息凝聚。

▲向,即立向,是根据龙、穴、砂、水四大类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住宅的向位及布置。

可见,风水学中所言的山环水抱,不是简单的一个圈子,而是要求来龙气势宏大,发脉悠远;出脉、行龙、过峡、结穴皆后有送,前有迎,两旁有护卫,到头结穴处山水重重缠抱,四周山水顾盼有情,势若太极之圈,形如莲花之心。形法派祖师杨筠松云:“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关锁千重,则深幽绵密,垣局宽大,则气厚福久。

、屋舍掩映于万绿丛中

近代文学家林纾在《技击余闻》中描写故乡琼河时云:“琼河本居水部门外,水木明瑟,万绿上下,清池平畴,河水澌澌,抱绘春园而流,立桥上恒见园中楼阁,出荔枝树杪,余晨起必沿琼河行数周而归。”又徽州《尚书方氏族谱》记载方氏荷村派始祖兆基徽州时云:“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树阴翳。人与花木林泉,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也许是出于生命本然的天性。因此,在传统居住形态中,大至村落的营建、保护,小至屋舍的美化、造境,都与林木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以林木护其生机。《青乌先生葬经》云:“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宅谱尔言》在论及“向阳宅树木”时更有详尽阐述:“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日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南方乡村住宅前面、两侧常可见到翠竹、冬青、樟、松以及桃、李等树,其景诚如陆游诗言:“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之所以如此布置,盖其意首重于以林木招聚阳气、护卫生机。

其次,以林木荫其地脉。苍翠之山群,得五行之生助,可致气候冲和,水源充足。可见,山峦草木茂盛,是生气旺盛的见证。因此,传统村落的后山往往蓄养着茂密“风水林”,以荫地脉(龙脉)。《宅谱指要》云:“每见有村落自来不发者,一旦人旺财兴,双榜联科,只因宅合元运。树长林茂,烟雾团结,岂非吉气钟于此地者乎?使木尽伐,屋稍解,风吹气散,又未有不败者。”按现代宇宙生物全息理论,结合事物周期运化规律理解,此论断并非玄虚之谈。如果肆意破坏山林,不仅会因气候失调,水源不足减弱龙脉“灵气”,而且因山体失去草木遮蔽,直接裸露于外,轻则水土流失,重则“龙脉”崩塌,甚至危及宅基。

此种情况,安居尚难,又遑论发达?因此古代宗族对村落住宅周围的风水林、风水树都是严加保护,禁止砍伐的。如婺源《狲麓齐氏族谱》规定:“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而湖南《衡阳宋氏族谱》则云:“左右前后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桐茶也、松柏也、各色树竹也。倘有入山悄伐者,寺僧固不得诿其咎,族人亦不得徇其情。”如果说榊麓齐氏族规的禁伐是出于纯粹的风水保护目的,那么衡阳宋氏族规的禁伐则还包含有潜在审美成分,显露出中国传统固有的田园栖居思想。

再者,以林木为其衣裳。一村一家,若无林木荫蔽,则如人无衣,不仅冬不御寒,夏不遮荫,而且从审美体验来说,会显得形态单调,孤立浅陋,毫无含藏而言。因此,在传统居住形态中,人们往往栽种树木以荫其居,造就一种“悠然而虚,渊然而静”86意境。当然,住宅周围栽种树木的位置、距离及密度有一定讲究,以不影响视景和采光为度。若以宅舍露出比喻为“吐”,那么掩蔽就是“吞”,林木的布置裁成,也如人之呼吸,有吞有吐;而从外观来看,则要若吞若吐,两相掩映,方为得法。

86“安徽黟县《湾里裴氏宗谱》卷《鹤山图记》。

3、屋舍空间层层透进

俗语云:“浅水难养鱼。”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缺少保护,二是匮乏养料,三是易受气候变化干扰。风水谚有云:“鱼住深潭人住湾。”深潭与湾,皆能藏蓄。故尔,传统住宅的空间营造,讲究含藏,深秀。

如客家地区“厅屋组合式”民居,其小者为一明两暗“三间过”,稍大者“两堂两横”,再大者“三堂两横”、“三堂四横”,规模最大的是俗称的“九井十八厅”住宅。此类住宅的小大区别,不是房间面积和规模的简单放大,而是以最小的“三间过”为母式,正厅为中轴,按“堂”、“横”组合向前、向左右不断延伸扩展的。

其设计和立意,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营造,都充分考虑到含藏、虚实和延伸之美。以“三堂两横”式住屋为例,若只从宅舍本身的空间布局来看,面阔要稍大于进深,但大凡经过设计的住宅,不会是孤立、静止的,必有吞吐山水气象。因此,住宅进深空间的营建,要比横向空间更具意趣。以宅舍为中点,向前依次延伸出宽阔的“禾坪”、清澈的池塘、层层水田,以及溪流、低伏的迎山和隐隐如黛的朝山。

从正门往里,依次为下厅、下天井、中厅、上天井、上厅,各厅堂随进深依次迭高,与后面连绵的“龙脉”相接。厅堂与天井,皆在同一中轴线上,但由于各个厅堂及天井的功用不同,其长宽大小也稍有区别。下厅为公共出入之地,宜团聚,相对较小;中厅为家族集会场所,宜方正宽大;上厅祭祀祖先,宽度比中厅略小,但进深比中厅略长。连接三个厅堂的天井,通常是上天井比下天井略小些。如此,则在整体上造成一个上头比下头略大的空间形局,如筲箕之状,取其蓄藏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厅堂皆为敞厅,内部空间直接与天井相连,从正门往里,层层透进,光影交替,形成深幽而明秀的空间效果.当白天族人外出耕种,藏身于宅内读书、休憩时,除偶尔从外面传来几声公鸡打鸣及麻雀在天井呼伴觅食的叽叽声外,村中一片虚静,唯余两间生气氤氲,而人恍然陶醉。

住宅的空间营造,除进深空间层层透进、步移景异外,横向布局还需有收拢之势。故正屋两侧的“横屋”,向前凸出两间,如展臂环抱门坪空地,呈一大“凹”字形;而大门前檐墙相对外墙向内退进一米余,呈一环抱的小“凹”字形通廊,取主人谦退虚含之意。将此意象延伸,则村落(住宅)左右的“护砂”为外护,住宅周边的林木为中护,住宅“横屋”及通廊两侧外墙为内侍,如此层层环抱,渐收渐发,方能翕张吞吐。

客家“厅屋组合式”住宅,通常只建两层,绝不往云天高处钻,其整体布局呈匍匐围拢之势:后接龙脉,中承宅舍,左右围合,前方敞开,开中有收,其理通阴阳造化之旨,其用合二气閬辟之机,其情则具深秀之美。

五、结语

风水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居住环境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是农耕时代先民追求自身发展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智慧结晶。若剔除世俗功利思想和种种误会曲解,则可发现风水文化所蕴涵的朴素思维和操作手段,是中国本源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其真实面目并不玄虚。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剧,传统的乡村居住形态正在瓦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孤立、单调的“排排式”。当人们在赞叹现代楼房的气派、装修的漂亮以及使用的便捷时,也渐渐觉察到,本来与自然联属一体的鲜活生命体,却因钢筋水泥建筑的无情隔离与生态自然失去联系,从而引发起诸多身心问题,成为难于治愈的“现代病”。

可见,抛开与人类身心健康休戚相关的饮食、气候等硬性物质条件不谈,单居住形态的美丑,就可对人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按现代精神分析学理论解释,人的心性品质养成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有极大关系。潜意识的形成,除先天秉受之外,其余来自于意识层面信息的反复强化、引导。

在现实境况下,当人的感官长期觉受某类形象时,大脑会将此形象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反应记忆储存,经沉淀过滤后输入到潜意识中,成为精神活动的源动力,直接影响生活应对模式和心性品质的养成。此种感应道理,古人深有认识,称之为“外象而内感”,“见物而化”,并在实践中总结出相应的操作手法,广泛运用到日常起居、风俗教化以及医疗养生之中。如古之胎教之法,即是从胎儿的孕育幵始,就充分利用外在美好形象来感化孕妇乃至胎儿的内在心性、气质,如唐代孙思邈《备极千金要方》中言:“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又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言:“须十月之内,常见好境象,无近邪僻,真良教也。”清代医书《宜麟策》也言:“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有孝友之心,无乖戾之习。”此类论述,不可备陈。以此观之,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形态之美,对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心性的养成,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

时代在迁移,环境在改变,古老的农耕文明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任何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经典,都蕴藏了祖先认识自然、改造自我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继承,则如种子般可再造生命辉煌。因此,对于这种平和、自然而又具含风水理念的传统居住模式,我们不能将其视作过时的老皇历而随意抛弃,应该从文化传承、实际功用和内在审美出发,整体、客观、全面地审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结合时代特点,合理继承其中精粹部分,并充分运用到现代城市规划和新农村改造建设中,从而造福社会,有益人生。

参考文献:

罗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万幼楠.赣南客家民居〔J〕客家源,(4),

陈广鑫,任爽.中国建筑的审美主题——人的尺度〔J〕.黑龙江科技信息,(1),

张惠民.易经八卦风水术〔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注:文章摘自肖承光易学论文(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的形态美——兼谈风水理念对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为图片软件直译,科技技术有限,如有文字错误,请联系胡秘书修正。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水堪舆理念对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