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招简单“手部操”,告别烦人“妈妈手”
“妈妈手”,医学上称之为腱鞘炎,是手部一种常见的疾病。之所以叫“妈妈手”,是因为新手妈妈长时间抱娃,或抱娃姿势不当,导致手腕部的肌腱与腱鞘不断摩擦、劳损,发生炎症。“妈妈手”当然也不是妈妈的专利,长期抱宝宝的爸爸,爷爷或者奶奶也会得这种病;不要忽略长期玩手机、长时间用双手重复一个动作,亦是这种病的诱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妈妈手”的那些事儿。
01
病因病理及症状表现
“妈妈手”,即“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使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的肌腱在桡骨茎突部位的腱鞘内长期相互反复摩擦,导致该处腱鞘出现局部纤维化、水肿和渗出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腕桡侧(大拇指侧)有酸胀、疼痛等不适感(休息与制动后会有好转);患手做桡偏动作(即手腕向大拇指侧活动)时不适感加剧,影响手部的正常活动。
02
检查与诊断
结合患者主诉、病史,最简单的检查方法便是“握拳尺偏试验”。患者将患手拇指握于掌心,在治疗师的控制下,使患者腕关节被动尺偏(往小手指方向运动),如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即为握拳尺偏试验阳性(Finkelstein征阳性)。在体征不明显的情况下,可结合患处软组织影像学检查结果(如MRI、B超)等进行进一步确诊。
03
治疗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属劳损性疾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急性期应以休息为主,尽量减少患手的使用。对于必不可少或难以完全避免的手部活动,可以通过肌内效贴贴扎术,为患手提供一定的运动支持与保护,以减轻不适、防止症状的加重。必要时,还可以在夜间佩戴特殊类型的护具,以更好地制动与休息发炎的组织。
(图片来源:《软组织贴扎术》)
同时,可配合冷敷、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哺乳期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用药)减轻炎症反应,更大程度地缓解不适症状。
在症状得到缓解之后,患者可继续接受温热敷、红外线、低频电疗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和水肿吸收,加速功能康复的进程。
各种保守治疗手段均不见效者,可考虑局部注射治疗(一般使用倍他米松注射液及利多卡因溶液局部鞘管内注射)和手术治疗(如腱鞘松解术)。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采用保守治疗,还是局部注射治疗,抑或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需树立正确的“用手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仍应注意尽量少做腕部长时间、反复性的活动,合理利用工具分担婴儿体重和家务加诸于腕部的负荷,减轻肌骨系统的损耗。同时,患者宜注意患处保暖,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预防症状复发。
家庭锻炼——“手部操”
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手部操”,可作为预防性练习和症状缓解期的自我康复之用。
第一节:屈、伸腕肌群牵伸
缓慢将屈腕肌群/伸腕肌群牵伸至可达到的最大活动度,在关节活动末端停留10秒,一日2~3次,一次5组。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