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针灸针灸学期末复习middot2
TUhjnbcbe - 2021/9/7 19:52:00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针灸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奇经八脉2.刺手3.特定穴4.经络5.热则疾之

1、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2、掌握针具的手,进针、行针及施行补泻。

3、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若干类腧穴。

4、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协调阴阳的通路。

5、热症宜浅刺,疾出针,不留针。

二、填空题

1经络的作用有联系内外,网络周身;;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2.我国现在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是《》,由代编著。

3.《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支而横者为,络之别者为”。

4.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衔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多在

与衔接;阴经与阴经多在衔接。

5.痛经实证针灸处方的主要用穴为、、。

6.五输穴配五行,阴经井穴属,阳经井穴属。

7.临床上使用短针宜采用进针方法,长针宜采用进针法。

8.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是,原穴是。

1、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导感应,调整虚实2、甲乙经晋皇甫谧3、里络孙4、四肢末端头面胸5、中极次了地机6、木金7、指切夹持8、二间、合谷

三、单项选择题

1.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

2.下列经脉中分支最多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阳胆经D.足厥阴肝经

3.作为定取背部穴位的标志,肩胛下角约平()

A.第5胸椎B.第6胸椎C.第7胸椎D.第8胸椎

4.下列特定穴中,除……外,基本上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A.八脉交会穴B.络穴C.五输穴D.八会穴

5.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当首选()

A.原穴B.俞穴C.郄穴D.八会穴

6.行针的基本手法是()

A.刮柄法B.弹柄法C.震颤法D.提插法

7.治疗阴痒的经验效穴是()

A.太冲B.大敦C.蠡沟D.隐白

8.以下各穴,除……外,均是募穴,可治疗脏腑病()

A.章门B.期门C.京门D.石关

9.在手太阴经穴中,治疗头项强痛当选用()

A.中府B.尺泽C.列缺D.太渊

10.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要处方是()

A.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阳陵泉B.中脘足三里公孙膈俞C.中脘足三里胃俞气海关气

D.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庭

11、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何处交接?()

A拇指B食指C中指D无名指

12、耳前三穴从上至下的排列顺序是()

A耳门、听宫、听会B听宫、耳门、听会C听宫、听会、耳门D耳门、听会、听宫

13、两穴均与脐相平的是()

A天枢、章门B大横、带脉C大都、肓俞D天枢、期门

14、下列经脉中“入耳中”的是()

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阳明胃经

15、下列穴位中不是郄穴的是()

A交信B中都C筑宾D照海

16、下列各穴中,治疗上齿痛最好选用()

A合谷B劳宫C内庭D太冲

17、以下除哪项外,均属于募穴()

A中极B章门C日月D俞府

18、以下神门穴的主治,哪项不对?()

A心痛B心悸C健忘D盗汗

19养老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

A郄穴B原穴C络穴D五输穴

20、下列经脉中,除-------外都经过肺()

A手少阴心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

1、C2、B3、C4、D5、C6、D7、C8、D9、C10、A11、A12B、13、A14、B15、D16、C17、D18、B19、A20、D

四、多项选择题

1、在中极、关元穴处交会的经脉有()

A.冲脉B.任脉C.足太阴D.足厥阴E足少阴

2、阳陵泉在特定穴中属于()

A.五输穴B.八脉交会穴C.络穴D.下合穴E.八会穴

3、对于“阳*”证,应疏泄肝胆、清化湿热,宜取用()

A.胆俞B.阳陵泉C.阴陵泉D.内庭E.太冲

4、小儿疳积可用下列哪些方法治疗()

A.取用足太阴、阳明经穴B.灸隐白C.点刺四缝穴D.针刺中脘、足三里、四缝

E.皮肤针叩打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穴

5、下列有关奇经八脉论述正确的是()

A.任与督、冲与带、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有表里关系B.所有经脉皆由下而上

C.经脉都有各自的病候D.各经穴位寄附于十二正经E.可以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

6、腧穴分类有:()

A、经穴B、阿是穴C、奇穴D、输穴E、俞穴

7、经脉包括:()

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

8、以下各项属于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的是()

A、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D、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

E、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

9、下列经脉排列中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次序的是()

A、胆、肝、肺B、大肠、胃、脾C、心、小肠、肾D、肾、心包、三焦E、三焦、胆、肝

10、正确的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手三阳经从手走足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D、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E、足三阴经从足走头

11、奇经八脉的特点是()

A、有各自所属的腧穴B、不隶属于脏腑C、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D、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E、别道奇行

12、十二经脉中“四根”“三结”指的是()

A、头面为结B、胸腹为结C、四肢为根D、下肢为根E、上肢为根

13、“气街”是指()

A、头B、胸C、腹(背)D、胫E、四肢

14、“四海”是指()

A、脑为髓海B、胸为气海C、胃为水谷之海D、冲脉为血海E、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15、灸法的作用是()

A、防病保健B、温经散寒C、扶阳固脱D、消瘀散结E、引热外行

1、BCDE2、ADE、3、ABCDE4、ACDE5、CE6、ABC7、ABCDE、8ABCD9、ABDE10、AD11、BCDE12、ABC13、ABCD14、ACDE15、ABCDE

五、简答题

1.写出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2.写出下列腧穴的定位、归经及主治。

列缺三阴交神门内关3.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4.针刺得气与否,病人及医者各有何感觉?

1、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沿胃上口,过膈,属肺,从肺系沿上臂内侧,下行到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出大指。支脉从列缺分出,出食指。

2、列缺肺经桡骨茎突,腕横纹上1。5寸

三阴交脾经内踝尖上3寸

神门心经腕横纹尺侧

内关心包经大陵上二寸

3、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足三阴足走腹胸,足三阳头走足

4、患者感觉酸、麻、重、胀,沿经脉传导;医生手下感觉沉紧

六、病案分析

李某某,男,55岁,工程师。

几个月来,每多在黎明前脐周微痛,入厕即泻,泻后痛减止,大便稀薄,平时自觉腰膝肢

冷,诊其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

要求:写出疾病的诊断、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

慢性泄泻肾阳不足温肾阳肾俞、命门、关元、脾俞、章门、中脘、天枢、足三里

《针灸学》试题二

一、单选题:

1、《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陈会B杨继洲C王惟一D孙思邈

2、任脉被称为

A阳脉之海B阴脉之海C十二经脉之海D血海

3、手三阴经相同的主治为

A肺病B心病C胃病D胸部病

4、人体的络穴共有

A12个B14个C15个D16个

5、人体的郄穴共有

A12个B14个C15个D16个

6、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的骨度为

A12寸B14寸C15寸D16寸

7、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为

A5寸B8寸C9寸D12寸

8、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为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

9、“一夫法”是指

A指寸法B中指同身寸C拇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

10、国家针灸教育体系形成的朝代是

A清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11、绕阴器,连目系,环唇内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少阳胆经

12、脾之大络位于

A上肢部B下肢部C腰背部D胸胁部

13、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穴是

A少商B中府C商阳D云门

14、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

A尺泽B孔最C列缺D太渊

15、八会穴中的骨会为

A悬钟B章门C大杼D太渊

16、大肠的下合穴为

A曲池B上巨虚C下巨虚D足三里

17、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

A巨髎B地仓C颊车D下关

18、脐中旁开2寸的腧穴是

A肓俞B天枢C大横D水分

19、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的腧穴是

A丰隆B上巨虚C下巨虚D阳交

20、治疗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常用的腧穴是

A大敦B厉兑C隐白D至阴

21、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

A商丘B三阴交C太溪D照海

22、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腰俞B肾俞C大肠俞D胃俞

23、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的腧穴是

A上脘B中脘C建里D下脘

24、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

A委中B委阳C浮郄D阴谷

25、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是

A照海B申脉C仆参D昆仑

26、矫正胎位不正用灸法常用的腧穴是

A涌泉B至阴C隐白D太溪

27、胃的募穴是

A气海B中脘C膻中D廉泉

28、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为

A膀胱腧B关元C石门D中极

2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

30、平刺的角度应为

A10o左右B15o左右C30o左右D45o左右

31、舒张进针法适用于

A皮肤浅表部位B短针的进针

C长针的进针D皮肤松弛的部位

32施行艾炷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称做

A一只B一根C一壮D一炷

33、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虚寒性呕吐B哮喘C肺痨D脐风

34、需张口取穴的是

A听宫B下关C地仓D颊车

35、治疗噤口痢的配穴是

A合谷、天枢B内关、中脘C脾俞、胃俞D地仓、颊车

36、漏肩风好发于

A20岁左右B30岁左右C40岁左右D50岁左右

37、治疗肾虚腰痛配穴是

A肾俞、命门、志室B肾俞、章门C肾俞、腰阳关D肾俞、膈俞

38、治疗行痹的配穴是

A膈俞、血海B肾俞、关元C足三里、阴陵泉D大椎、曲池

39、治疗呕吐、泛酸干呕的配穴是

A内关B中脘C公孙D足三里

40、治疗风寒头痛的配穴是

A列缺B太阳C肺俞D风门

1B2B3D4C5D6C7B8C9D10B11B12D13B14D15C16B17B18B19A20C21B22C23B24A25B26B27B28B29C30B31D32C33A34A35B36D37A38A39C40D

二、多选题:

1、属于络穴的有

A丰隆B公孙C内关D外关E列缺

2、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有

A公孙B内关C申脉D阳陵泉E悬钟

3、属于艾卷灸的有

A瘢痕灸B隔姜灸C隔盐灸D温和灸E太乙针灸

4、灸法的作用

A温经散寒B扶阳固脱C消瘀散结D防病保健E清热解*

5、行针的基本手法有

A提插法B捻转法C弹法D刮法E飞法

6、治疗中风脱证的配穴是

A十二井B太冲C气海D关元E神阙

7、治疗风寒感冒的配穴是

A风门B肺俞C身柱D列缺E外关

8、治疗痛经实证的主穴用

A三阴交B中极C阴陵泉D次髎E承山

9、不宜针刺的部位有

A婴儿头顶部B孕妇小腹部C皮肤溃疡部D胸背部E饥饿疲劳时

10、晕针的常见原因有

A患者精神紧张B手法过重C体位不当D外力压迫E疲劳饥饿

1ABCDE2ABC3DE4ABCD5AB

6CDE7AB8ABD9BC10ABC

三、是非题:

1、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灵枢经》。

2、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是5寸。3、肘横纹到腕横纹的骨度是12寸。

4、最早的针具是砭石。5、气海穴是八会穴中的气会。

6、拔罐法古称角法。7、持针的手为押手。8、足三阴经从头走足。9、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经第二侧线上。10、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骨空”等。

1F2T3T4T5T6T7F8F9F10T

四、填空:

1、悬起灸包括(1)、(2)、(3)三种。

2、《针灸甲乙经》是(4)代(5)所著,记载周身经穴名(6)个。

3、针灸处方的两大要素是(7)和(8)。

4、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9)、(10)、(11)。

5、按经脉配穴法主要有(12)、(13)、(14)。

6、足少阳胆经的络穴是(15)。

(1)温和灸(2)雀啄灸(3)回旋灸(4)晋(5)皇甫谧(6)

(7)穴位(8)刺灸法(9机能状态(10)腧穴(11)手法(12)本经配穴(13)表里配穴(14)同名经配穴(15)光明

五、名词解释:

1、悬起灸2、八脉交会穴3、捻转补泻4、柱骨5、寒则留之

1.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2.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同的八个腧穴。3.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捻动为补法,反之为泻法。4.颈椎。5.寒性病证宜多灸少针、深刺久留。

六、简答题:

1、治疗痿证为何多用阳明经腧穴?

2、简述手太阴肺经的循行特点。

1.阳明经多气多血,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筋骨痿软无力,故治痿多取阳明。

2.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循胃口,上膈属肺,横出腋下,行以上肢前廉,过鱼际直拇指端。

针灸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具煮沸消*,至少在水沸后再煮()。

A、30-40分钟B、15-20分钟C、5-10分钟D、2-3分钟

2、足三阴经内踝上八寸以下的前中后排列顺序为()。

A、肝经、牌经、肾经B、脾经、肾经、肝经

C、牌经、肝经、肾经D、肝经、肾经、脾经

3、孕妇禁针的穴位为()。

A、三阴交B、商丘C、阴陵泉D、太溪

4、三间治疗齿痛,尤适用于()。

A、同侧上齿痛B、同侧下齿痛C、对恻上齿痛D、对侧下齿痛

5、针灸治疗胎位不正的首选穴位是()。

A、少泽B、关元C、至阴D、三阴交

6、有催乳作用的经穴为()。

A、少海B、少商C、少泽D、少冲

7、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的穴位是()。

A、头临泣B、目窗C、神庭D、头维

8、下列穴位中治疗腰背痛的最常用穴为()。

A、悬钟B、委中C、委则D、腰奇

9、针灸治疗高热中表见烦躁.应选配穴()。

A、十宣、人中B、内关、百会C、合谷、足三里D、印堂、神门

10、头针治疗崩漏应运用()。

A、感觉区B、运用区C、生殖区D、足运感区

11、根据“子母补泻法”,肾经虚证可补()。

A、阴谷B、涌泉C、复溜D、太溪

12、心胸疾病的最常用要穴为()

A、神门B、劳宫C、大渊D、内关

13、具有明显双相调格作用的腧穴为()

A、哑门B、大椎C、至阳D、命门

14、无瘢痕灸属于()

A、间接灸B、艾条灸C、温针灸D、直接灸

15、八脉交会穴中,主治目锐毗、月后、颊、颈、肩疾患的是()

A、通带脉,通阳维脉的腧穴B、通督脉,通阳(左足右乔)脉的腧穴

C、通任脉,通督脉的腧穴D、通冲脉,通阴(左足右乔)脉的腧穴

二、多项选择题

l、耳针治疗胃痛可选()

A、胃B、下屏尖(肾上腺)C、下脚端(交感)

D、脑(皮质下)E、神门

2、下列病症中,可以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刺入治疗的有()

A、路鞘囊肿B、丹*C、扭伤瘀肿D、乳癖E、挫伤瘀肿

3、手太阴肺经循行分布是()

A、起于肺B、环绕胃口D、从列缺走向入肠经

D、止于食指桡侧端E、外行线起于中府

4、位于耳甲腔部的耳穴有()

A、眼B、肺C、胃D、三焦E、脾

5、发生弯针后,下列哪些措施是错误的()

A、慢慢恢复进针时的体位B、小幅度捻转毫针C、放松局部肌肉

D、小幅度提插毫针E、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出针

6、下列化脓灸的操作中,正确的方法是()

A.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B、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

C、每壮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时,易炷再灸

D、施灸的产生剧痛时,可用手在施炙周围轻轻拍打

E、用敷料保护施灸部位,以防污染

7、下列哪些腧穴是经脉的起点穴()

A、大包B、期门C、中府D、天池E、丝竹空

8、公孙穴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B、足太阴经烙穴C、主治胃脘痛、吐泻等D、牌经第四个穴

E、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

9、属于心经的腧穴有()。

A、通里B、阴郄C、郄门D、间使E、灵道

10、下列哪些穴应开口取穴()。

A、下关B、听宫C、颊车D、耳门E、听会

三、填空题

1、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位于。

2、小指针侧有穴,小趾外侧有穴,无名指外侧有穴,后者属

经穴。

3、十二络脉从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皆位于,具有的作用。

4、手少阴之合穴,名曰,位于。

5、针灸治疗失眠,治则为;根据失眠的不同原因,可选取所属经脉的穴,或相应的穴。

6.《灵拒?终站》载:“刺肥人者,以之齐;刺瘦人者,以之齐。”

7.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决定于、和三个方面。

8、温针灸适用于既又的病症。

9、针灸治疗痿证,如因肺热所致,应配腧穴、、。

四、是非题

1、足少阴肾经其经脉循行,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2、耳穴治疗癫狂,用神门,其依据是按“经验选穴’

3、艾灸“三角灸’穴主要用于狐疝。

4、针刺印堂穴,应该用夹持进针法。

5、皮肤针叩刺胸销乳突肌可以缓解哮喘急性发作。

6、艾条温和炙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急性病。

7、手阳明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全经共有21穴,经脉在人中处左右交叉。

8、悬钟穴的别名为绝骨,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9、胃经第40个腧穴是解溪穴,但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两肌腱之间。

10、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是起于中焦而止于肺。

五、名词解释

1、奇穴2、肺系3、下脚端4、带下5、瘢痕灸

六、问答题

1、试述哑门、廉泉、天突三个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及操作注意事项。

2、什么叫押手?押手在进针时有什么作用?

3、试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治法、处方、方义、随证配穴。

4.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

5.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

6.针刺的注意事项?

7.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

七、病案分析

方X,男,60岁,职员,年2月1日就诊。小便不利,时而不通。半月来导尿多次,症状仅能暂时缓解。现尿频、尿时点点不爽,排尿无力,少腹坠胀,面色(左白右光)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眼睑微浮,足冷且肿,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伴前列腺肥大。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对上述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病因病机2、诊断(包括病名、证型)3、针灸治疗(包括治法、处方、方义、电针治疗及注意事项。其他治法答题不作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针具煮沸消*,至少在水沸后再煮()。

A、30-40分钟B、15-20分钟C、5-10分钟D、2-3分钟

2、足三阴经内踝上八寸以下的前中后排列顺序为()。

A、肝经、牌经、肾经B、脾经、肾经、肝经

C、牌经、肝经、肾经D、肝经、肾经、脾经

3、孕妇禁针的穴位为()。

A、三阴交B、商丘C、阴陵泉D、太溪

4、三间治疗齿痛,尤适用于()。

A、同侧上齿痛B、同侧下齿痛C、对恻上齿痛D、对侧下齿痛

5、针灸治疗胎位不正的首选穴位是()。

A、少泽B、关元C、至阴D、三阴交

6、有催乳作用的经穴为()。

A、少海B、少商C、少泽D、少冲

7、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的穴位是()。

A、头临泣B、目窗C、神庭D、头维

8、下列穴位中治疗腰背痛的最常用穴为()。

A、悬钟B、委中C、委则D、腰奇

9、针灸治疗高热中表见烦躁.应选配穴()。

A、十宣、人中B、内关、百会C、合谷、足三里D、印堂、神门

10、头针治疗崩漏应运用()。

A、感觉区B、运用区C、生殖区D、足运感区

11、根据“子母补泻法”,肾经虚证可补()。

A、阴谷B、涌泉C、复溜D、太溪

12、心胸疾病的最常用要穴为()

A、神门B、劳宫C、大渊D、内关

13、具有明显双相调格作用的腧穴为()

A、哑门B、大椎C、至阳D、命门

14、无瘢痕灸属于()

A、间接灸B、艾条灸C、温针灸D、直接灸

15、八脉交会穴中,主治目锐毗、月后、颊、颈、肩疾患的是()

A、通带脉,通阳维脉的腧穴B、通督脉,通阳(左足右乔)脉的腧穴

C、通任脉,通督脉的腧穴D、通冲脉,通阴(左足右乔)脉的腧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l、耳针治疗胃痛可选()()()()()

A、胃B、下屏尖(肾上腺)C、下脚端(交感)

D、脑(皮质下)E、神门

2、下列病症中,可以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刺入治疗的有()()()()()

A、路鞘囊肿B、丹*C、扭伤瘀肿D、乳癖E、挫伤瘀肿

3、手太阴肺经循行分布是()()()()()

A、起于肺B、环绕胃口D、从列缺走向入肠经

D、止于食指桡侧端E、外行线起于中府

4、位于耳甲腔部的耳穴有()()()()()

A、眼B、肺C、胃D、三焦E、脾

5、发生弯针后,下列哪些措施是错误的()()()()()

A、慢慢恢复进针时的体位B、小幅度捻转毫针C、放松局部肌肉

D、小幅度提插毫针E、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出针

6、下列化脓灸的操作中,正确的方法是()()()()()

A.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B、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

C、每壮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时,易炷再灸

D、施灸的产生剧痛时,可用手在施炙周围轻轻拍打

E、用敷料保护施灸部位,以防污染

7、下列哪些腧穴是经脉的起点穴()()()()()

A、大包B、期门C、中府D、天池E、丝竹空

8、公孙穴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B、足太阴经烙穴

C、主治胃脘痛、吐泻等D、牌经第四个穴

E、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

9、属于心经的腧穴有()()()()()。

A、通里B、阴郄C、郄门D、间使E、灵道

10、下列哪些穴应开口取穴()()()()()。

A、下关B、听宫C、颊车D、耳门E、听会

三、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5分)

1、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位于。

2、小指针侧有穴,小趾外侧有穴,无名指外侧有穴,后者属

经穴。

3、十二络脉从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皆位于,具有的作用。

4、手少阴之合穴,名曰,位于。

5、针灸治疗失眠,治则为;根据失眠的不同原因,可选取所属经脉的穴,或相应的穴。

6.《灵拒·终站》载:“刺肥人者,以之齐;刺瘦人者,以之齐。”

7.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决定于、和三个方面。

8、温针灸适用于既又的病症。

9、针灸治疗痿证,如因肺热所致,应配腧穴、、。

四、是非题(请判断下列各题内容的正确与否,并在所给的括号内填上“对”或“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足少阴肾经其经脉循行,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2、耳穴治疗癫狂,用神门,其依据是按“经验选穴’

()3、艾灸“三角灸’穴主要用于狐疝。

()4、针刺印堂穴,应该用夹持进针法。

()5、皮肤针叩刺胸销乳突肌可以缓解哮喘急性发作。

()6、艾条温和炙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急性病。

()7、手阳明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全经共有21穴,经脉在人中处左右交叉。

()8、悬钟穴的别名为绝骨,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9、胃经第40个腧穴是解溪穴,但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两肌腱之间。

()10、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是起于中焦而止于肺。

五、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奇穴

2、肺系

3、下脚端

4、带下

5、瘢痕灸

六、问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1、试述哑门、廉泉、天突三个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及操作注意事项。

2、什么叫押手?押手在进针时有什么作用?

3、试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治法、处方、方义、随证配穴。

七、病案分析(9分)

方X,男,60岁,职员,年2月1日就诊。

小便不利,时而不通。半月来导尿多次,症状仅能暂时缓解。现尿频、尿时点点不爽,排尿无力,少腹坠胀,面色(左白右光)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眼睑微浮,足冷且肿,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伴前列腺肥大。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对上述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病因病机

2、诊断(包括病名、证型)

3、针灸治疗(包括治法、处方、方义、电针治疗及注意事项。其他治法答题不作要求)

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精选试题

A1型题、

1.奇经八脉中有其所属输穴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阴跷脉D.带脉E.阳维脉

2.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3.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头走手B.从手走头C.从胸走手D.从手走胸E.以上均非4.与足太阴经相交接的经脉是()A.肺与胃经B.胃与心经C.胃与大肠经D.三焦与心经E.肝与心包经5.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A.目外眦B.目内眦C.目中D.目内眦下E.目外眦上6.“血海”是指()A.阳跷脉B.阳维脉C.带脉D.督脉E.冲脉7.外邪由皮毛传人脏腑的途径,依次是()A.络脉→孙脉→经脉B.孙脉→经脉→络脉C.经脉→孙脉→络脉D.络脉→经脉→孙脉E.孙脉→络脉→经脉8.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是:()A.13寸B.14寸C.16寸D.18寸E.19寸

9.下合穴中可治疗肠痈、痢疾的是()A.足三里B.上巨虚C.下巨虚D.委中E.阳陵泉10.“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11.百会穴是哪两条经脉的交会穴()A.任脉、足厥阴B.督脉、足少阴C.任脉、足太阳D.督脉、足太阳E.督脉、足厥阴

12.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A.合谷-大肠经B.太溪-肝经C.列缺-肺经D.阳陵泉-胆经E.阴陵泉-脾经13.下列病症,不宜用三棱针放血治疗的是()A.高热惊厥B.中风脱证C.中暑昏迷D.急性腰扭伤E.喉蛾1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是()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均可

15.关于得气的表述,正确的是()A.针刺入后,即可感觉到该部位特殊的感觉和反应B.经气感应产生时,经常感觉针下落空感C.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沿着一定的方向传导D.得气与否直接影响疗效E.只有针刺才会得气

16.由痰所致的病取丰隆穴,属何种取穴方法()A.辩证取穴B.近部取穴C.远部取穴D.对证取穴E.经验取穴

17.关于委中穴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可治疗各种腰痛B.在腘横纹中点C.为三焦下合穴D.为合穴E.可直刺或点刺出血

18.治疗肾虚型牙痛,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外关、风池B.太溪、外关C.太溪、行间D.太冲、曲池E.太冲、阳溪19.关于奇穴的叙述,正确的为()A.四神聪全身共8个穴位B.金津玉液全身共4个穴位C.三角灸全身共3个穴位D.十宣全身共10个穴位E.四缝全身共4个穴位20.在八脉交会中,后溪通()A.任脉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E.冲脉

A2型题

21.患者,老年男性。于今日下午外出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A.督脉经穴,灸法B.任脉经穴,灸法C.背俞穴,灸法D.足阳明经穴,灸法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22.患者,女,19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A.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经穴B.手少阴、手太阳、手太阴经穴C.手太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D.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E.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经穴23.患者,女,50岁。与人争吵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见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细缓。治疗应首选()A.百会、神庭、印堂、太阳B.百会、囟会、人中、承浆C.通天、四神聪、神门、液门D.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E.三阴交、合谷、神门、大陵

24.患者,男,30岁。右下腹疼痛1天。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继而转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伴有发热,恶心,舌苔*薄而腻,脉弦数。治疗应首选()A.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B.合谷、委中、天枢、太冲C.梁门、幽门、上巨虚、足三里D.合谷、三阴交、太冲、内庭E.上巨虚、阴陵泉、内关、合谷25.患者,女,48岁。双耳耳鸣如雷响,按之不减,听力下降,兼见烦躁易怒,咽干,便秘,脉弦。治疗应首选()A.手、足太阴经穴B.手、足少阴经穴C.手、足少阳经穴D.手阳明经穴E.足太阳经穴

26.患者,男,41岁。右侧牙痛3天,牙龈红肿,疼痛剧烈,伴口臭,口干,大便3日未解,舌苔*,脉洪大。治疗除取颊车、下关穴外,还应加()

A.外关、风池B.太溪、行间C.中渚、养老D.合谷、内庭E.太冲、曲池

27.患者,男,22岁。眩晕2个月,加重1周,昏眩欲仆,神疲乏力,面色咣白,时有心悸,夜寐欠安,舌淡,脉细。治疗应首选()A.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B.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C.百会、上星、风池、丰隆、合谷D.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E.百会、太阳、印堂、合谷28.患者,女,43岁。头痛,以后头部为主,阵阵发作,痛如锥刺,时有胀痛,每当受风或劳累时疼痛加重,舌苔薄,脉弦。治疗应首选()A.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B.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C.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D.通天、头维、太冲、阿是穴E.头临泣、目窗、前顶、阿是穴

29.患者,女,23岁。痛经9年,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即缓解,脉沉涩。治疗应首选()A.足三里、太冲、三阴交B.中极、次醪、地机C.合谷、三阴交D.曲池、内庭E.合谷、归来30.患儿,女,3岁。面色萎*,形体消瘦,时有口干腹胀,不思饮食,烦躁啼哭,毛发稀疏,大便如米泔,舌苔*腻,脉细。治疗应首选()A.下脘、足三里、四缝、B.上脘、三阴交、太冲C.下脘、中脘、上脘、D.下脘、上脘、足三里E.中脘、合谷、四缝31.患者,男,47岁。1年多来,下肢弛缓无力,肌肉明显萎缩,活动受限,伴麻木,发凉,腰疫,头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首选()A.阳明经穴B.太阳经穴C.督脉经穴D.少阳经穴E.厥阴经穴

32.患者,女,45岁。失眠2年,经常多梦少寐,入睡迟,易惊醒,平常遇事惊怕,多疑善感,气短头晕,舌淡,脉弦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心俞、厥阴俞、脾俞B.心俞、肾俞、太溪、足三里C.心俞、胆俞、大陵、丘墟D.肝俞、间使、太冲E.脾俞、胃俞、足三里

33.患者,老年女性。两膝关节红肿热痛,尤以左膝为甚,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伴身热,口渴,舌苔*燥,脉滑数。治疗除选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外,还应加()A.大椎、曲池B.肾俞、关元C.脾俞、气海D.脾俞、胃俞E.肾俞、合谷34.患者,男,48岁。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绵绵不已,腰腿疫软乏力,腰冷,脉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风府、大杼、阳陵泉B.命门、志室、太溪C.人中、风府、足三里D.风府、三阴交、太冲E.风府、足三里、血海35.患者,男,25岁。两天前因食不洁水果,出现腹痛腹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滑数。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中脘、气海B.中脘、内关C.行间、足三里D.曲池、内庭E.脾俞、肾俞

36.患者,女,34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伴呕逆酸苦,舌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应首选()A.足阳明、足厥阴经穴B.足阳明经穴C.手、足少阳经穴D.任脉、足太阴经穴E.足太阳、督脉经穴37.患者,男,30岁。呕吐清水,胃部不适,食久乃吐,喜热畏寒,身倦,便溏,小便可,舌苔白,脉迟。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A.上脘、胃俞B.肝俞、太冲C.肾俞、太溪D.胆俞、丘墟E.次醪、血海

38.患者,女,41岁。咳嗽月余,加重1周,咳引胸胁疼痛,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舌苔*少津,脉弦数。治疗应首选()A.足阳明、手阳明经穴B.手太阴、手阳明经穴C.手阳明、足厥阴经穴D.足厥阴、手太阴经穴E.手太阴、足太阴经穴39.患者,女,7岁。尿床2年,症见睡中遗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小便频数,量少,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脉沉细无力。治疗应选()A.关元、中极、三阴交、水分B.气海、太溪、三阴交、水道C.中渚、膀胱俞、三阴交、水道D.阴廉、中极、关元、血海E.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百会

40.患者,男,28岁。浴后当风睡眠,醒后全身不适,发现嘴角左斜,右头额纹消失,面部肌肤麻木不仁,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紧。治疗宜选下列哪组穴位A.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B.外关、耳门、曲池C.太溪、照海、鱼际、四白、太阳D.肝俞、脾俞、肾俞、耳门、阳白E.颊车、中极、地机、内庭、太冲

B1型题A.气海B.膻中C.中脘D.关元E.神阙41.八会穴之腑会的腧穴是()42.八会穴之气会的输穴是()

A.五脏六腑病证B.表里经脉病证C.五脏病证D.六腑病证E.急性病证43.络穴主要治疗()44.原穴主要治疗()

A.足少阳胆经B.足太阴脾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阴心经E.足厥阴肝经

45.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是()46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的是()47.循阴器,连于目本的是()48.挾咽,连舌本散舌下的是()49.出属心系,下膈的是()

A委中B列缺C丰隆D足三里E合谷50.面口部疾患常用()51.痰浊致病常用()52.肚腹部疾患常用()53.头项部疾患常用()54.腰背部疾患常用()

A.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B.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C.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逆经而刺D.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顺经而刺E.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55.属于捻转补法操作的是()56.属于迎随泻法操作的是()A.简便取穴法B.固定标志定位法C.活动标志定位法D.骨度同身寸定位法E.中指同身寸定位法57.第七颈椎棘突下为大椎穴,此种取穴方法属()58.以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此种取穴方法属()

A.胸部病B.咽喉病、热病C.眼病、神志病D.前阴病、妇科病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59.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60.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61治疗表里经疾病,络穴常与什么穴配伍?A.郄穴B.原穴 C.俞穴D.募穴 E.合穴62下述有关募穴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是脏腑经气汇聚的地方B.均位于胸腹部C.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接近D.在各脏腑所属的经脉循行线上 E.腑病取之,有“阳病引阴”之意63八会穴是指哪些精气所会聚的腧穴?A.气、血、脑、髓、筋、脉、胆、女子胞B.脏、腑、经、脉、气、血、阴、阳C.脏、腑、气、血、筋、脉、骨、髓D.气、血、脑、髓、津、神、脉、络E.脑、髓、脏、腑、脉、胆、筋、骨64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应选用:A.五输穴B.原穴 C.络穴D.下合穴 E.郄穴65.两穴之间距离是8寸的穴位是:A.太渊至孔最B.偏历至曲池C.足三里至丰隆D.三阴交至阴陵泉 E.中极至中脘66.下列头面部腧穴中,应合口而取的是:A.听会B.下关 C.耳门D.听宫 E.以上都不是67下列哪组穴位不是俞、募配穴A.肝俞配期门B.心俞配巨阙 C.膀胱俞配关元D.脾俞配章门 E.胃俞配中脘68.治疗实热症咽喉肿痛应选用A.大椎、身柱(温灸)、风门、合谷B.少商、尺泽、合谷、关冲C.太溪、照海、鱼际D.命门、肾俞、太溪、照海、涌泉 E.十宣、鱼际、解溪69.治疗偏头痛的配方取穴是A.天柱、昆仑、后溪、阿是穴B.风池、侠溪、丝竹空透率谷 C.百会、风池、行间、阿是穴D.上星、合谷、足三里、阿是穴 E.以上都不是70.腹痛绵绵,时作时上,痛时喜按,大便或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取穴应首选A.取督脉、足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B.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C.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D.取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E.取足厥阴经、足太阴经穴为主71.痰饮停蓄所致呕吐,除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外,还应配A.合谷、金津玉液B.上脘、胃俞C.膻中、丰隆D.太冲、阳陵泉E.下脘、璇玑72.胃脘胀满,攻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苔薄白,脉沉弦,其治疗取穴当选A.取足太阴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B.取足厥阴肝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C.取背俞穴、任脉经穴为主D.取足阳明胃经穴、任脉经穴为主E.取足厥阴肝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73.心脾两虚之不寐证除取神门穴、三阴交穴外,还应配A.心俞、脾俞、厥阴俞B.胃俞、行间、足三里 C.心俞、肾俞、太溪D.心俞、脾俞、外关、合谷 E.肝俞、太冲、间使74.阳证水肿的针灸治疗,除取水分、气海、足三里、三焦俞、阴陵泉外还应配A.合谷、水沟、肾俞B.肺俞、大杼、合谷 C.脾俞、肾俞、中脘D.肝俞、期门、阳陵泉 E.肺俞、外关、太溪75.老年习惯性便秘适当选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外还应酌情加配A.合谷、曲池B.中脘、行间 C.神阙、合谷D.脾俞、胃俞 E.小肠俞、下巨虚76.湿热痢疾除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外,还应配A.中脘、气海B.中脘、内关C.胃俞、关元、肾俞D.脾俞、气海、太溪 E.曲池、内庭77.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取穴常用A.风门、列缺、合谷B.大椎、身柱、尺泽、丰隆C.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D.风池、合谷、肺俞 E.以上都不适宜78.治疗胎位不正的首选穴位是A.三阴交B.至阴 C.耳穴子宫D.阴陵泉 E.足三里79.习惯性痛经针灸疗效最好的时间是A.行经前3~4天至经期后4天左右B.痛经未发作时 C.行经前或行经后D.行经期或行经后3~4天 E.坚持每日治疗,需针灸三个

80.八脉交会穴中,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疾患的是A.通督脉通阳蹻脉的腧穴B.通带脉通阳维脉的腧穴C.通任脉通阴维脉的腧穴D.通任脉通督脉的腧穴81.膏肓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A.0.5寸B.1寸C.1.5寸D.3寸E.2.5寸82.主治无脉症的腧穴为A.太冲B.太渊C.人中D.十宣E.尺泽83.上星穴位于A.前发际上B.入前发际0.5寸C.入前发际1寸D.入前发际1.5寸E.入前发际2.5寸84.针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主穴是A.迎香B.阳陵泉C.足三里D.大横E.阴陵泉85.阑尾穴位于A.腓骨小头前下方B.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C.阳陵泉穴下2寸处D.膝眼下2寸E.阴陵泉下2寸86.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A.命门B.肾俞C.志室D.腰阳关E.膈俞87.同时针刺左侧风池、外关、悬钟、足临泣,首选体位是A.向右侧卧位B.伏卧位C.仰靠坐位D.向左侧伏坐位88.十二经别分布的特点是A.离、合、出、入B.离、合、入、出C.离、入、合、出D.出、入、离、合E.离、入、出、合89.下肢按骨度分寸法计算长为16寸的起止部位是A.膝中至外踝B.膝中至外踝上缘C.膝中至外踝下缘D.膝中至外踝尖E.外膝眼至外踝90.针刺治疗疾病的手法,总的归纳为A.补虚泻实B.提插补泻 C.开合补泻D.补法与泻法 E.平补平泻91.平补平泻法是:A.既有补法成份,也有泻法成份B.既不是补法,也不是泻法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92.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舌苔薄*治疗配穴处方当用A.大椎、曲池、合谷、十宣B.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C.合谷、列缺、风门、风池、足三里D.合谷、列缺、肺俞、太阳E.风池、风府、丰隆、迎香、尺泽93.一患者双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肿胀,时有寒热,舌苔*腻,脉浮;治疗除局部取穴外,还应配A.肾俞、关元B.膈俞、气海 C.商丘、足三里D.大椎、曲池 E.膝眼、太溪94.一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两手松撒,二便失禁,四肢逆冷,鼻鼾息微,脉细弱。治疗首选配方是A.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B.水沟、行间、神阙(灸)、气海C.水沟、内关、关元(灸)、神阙(灸)D.百会(灸)、膻中(灸)、大椎(灸)、水沟 E.十二井穴、复溜95.治疗阴虚牙痛,一般都在主穴的基础上加用A.风池、肾俞B.风府、太溪 C.太溪、行间D.太溪、丰隆 E.照海、阳池96.胃火所致鼻衄,其治疗应取A.风池、迎香B.合谷、少商 C.内庭、上星D.太溪、太冲、通天 E.以上都不取97.胃火牙痛除取合谷、下关、颊车外,还应配A.外关、风池B.内庭、少海 C.太溪、行间D.二间、足三里 E.太冲、内庭9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A.王叔和B.孙思邈 C.皇甫谧D.王惟一 E.滑伯仁99.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A.唐朝B.金朝 C.宋朝D.元朝 E.明朝.斜刺的角度应为A.15°左右B.25°左右 C.35°左右D.45°左右 E.60°左右答案:1-5BDBBB;6-10EEEBC;11-15DBBDD;16-20ACCDB;21-25BADAC;26-30DDABA;31-35ACABD;36-40AADEA;41-45CBBAA;46-50CEBDE;51-55CDBAA;56-60CBABC.

61~65BDCDE66~70BCBBC71~75CEABD76~80EBBAA81~85DBCAB86~90DAEDD91~95EBDCC96~CECCD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答题说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1.阴虚火旺型口疮,除选主穴外,肝肾阴虚配用()

A.肝俞B.肾俞C.脾俞D.三阴交E.阴陵泉

2.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A.内关、公孙B.合谷、太冲C.列缺、照海D.后溪、申脉E.外关、足临泣

3.通里是心经的()

A.原穴B.“输”穴C.郄穴D.络穴E.合穴

4.徐疾补法是()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B.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C.先在浅层得气,快速地进入,快速地退出D.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E.以上都不是

5.腰部扭伤,除选委中、腰阳关外,还宜加用()

A.环跳B.肾俞C.悬钟D.阳陵泉E.秩边

6.阳维脉的郄穴是()

A.阳交B.跗阳C.飞扬D.阳辅E.养老

7.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阴维脉B.阴蹻脉C.任脉D.冲脉E.带脉

8.大肠的下合穴是:()

A.足三里B.上巨虚C.下巨虚D.委中E.委阳

9.天灸又称为()

A.化脓灸B.发泡灸C.直接灸D.实按灸E.间隔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A.金、水、木、火、土B.水、木、火、土、金C.火、土、金、水、木D.木、火、土、金、水E.以上都不是

11.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A.合谷B.环跳C.神门D.肺俞E.天枢

12.听宫位于()

A.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B.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C.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D.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E.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1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寸

14.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是:()

A.太冲B.内庭C.大都D.至阴E.至阳

15.手三阳经的起始穴是:()

A.商阳、关冲、中冲B.商阳、关冲、关冲C.商阳、关冲、少府D.商阳、关冲、少泽E.商阳、关冲、少冲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答题说明: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1.治疗血滞经闭,宜取()

A.任脉穴B.足太阴脾经穴C.足阳明胃经穴D.足太阳膀胱经穴E.足厥阴肝经穴

2.风阳上扰型眩晕耳针取穴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肝B.胆C.脾D.缘中E.胃

3.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阳膀胱经

4.针刺睛明穴要注意:()

A.闭目B.眼球向外固定C.不提插不捻转D.针刺1-1.5寸E.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5.下列各穴中,平第4肋间隙的穴位有()

A.膻中B.中庭C.天池D.乳中E.天溪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_________。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__________。

2.中脘为任脉经穴,为__________募穴,__________会穴。

3.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__________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4.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因素。

5.《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__________。”

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篇提出:“__________泻之,虚则补之,__________则灸之,不盛不虚__________。”

7.行针的基本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关位于__________,大陵位于__________。

9.腧穴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10.手阳明与足阳明相交于__________穴。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一源三歧:

2.骨度分寸定位法:

3.五腧穴:

4.循经感传:

五、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痿证主要取何经脉?说明其意义。

2.简述内关穴的功能主治。

六、病案分析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江某,女,34岁,农民。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诉3天前感学全身轻度发热,疲倦乏力,腰背部刺痛,渐之出现米粒大小的几簇密集丘疹,且疼痛沿腰背部向胸腹部漫延,伴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大便干,小便*。查体:患者腰背胸腹出现大片疱疹,体温37.5℃,舌红、苔薄*,脉弦数。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2.A3.D4.B5.B6.A7.C8.B9.B10.A11.D12.C13.C14.D15.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ABE2.AB3.BDE4.ABCE5.AC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补法)(泻法)2.(胃)(腑)3.(鼻尖)4.(机体反应状)(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5.(必先治神)6.(盛则)(陷下)(以经取之)7.(提插)(捻转)8.(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的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9.(经穴)(奇穴)(阿是穴)10.(迎香)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一源三歧:是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2.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成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3.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

4.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五、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痿证主要取何经脉?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用泻法以清其热,热退后用灸法或针灸并施。

2.简述内关穴的功能主治。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通心调神,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等功效。它是治疗心、胸、胃、神志病的常用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病,易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穴主要用于四方面疾病的治疗:①心痛,胸闷;②头痛,眩晕;③胃痛,呕吐;④肘臂痛。若内关与其他穴位配合则治疗范围更广泛,如与合谷,液门相配治疗手指麻木,与神门相配治疗失眠等。

六、病案分析题(本题共1题,共14分)

江某,女,34岁,农民。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诉3天前感学全身轻度发热,疲倦乏力,腰背部刺痛,渐之出现米粒大小的几簇密集丘疹,且疼痛沿腰背部向胸腹部漫延,伴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大便干,小便*。查体:患者腰背胸腹出现大片疱疹,体温37.5℃,舌红、苔薄*,脉弦数。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答案: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气血凝滞。

诊断:带状疱疹。

证型:肝经郁热。

治则:疏肝泄热,活血通络,针灸火罐并用,泻法

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外关、太冲

方义: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两穴相配,能清泄三焦邪热,健脾化湿,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具有疏肝泻热之功。取皮损局部,针后加灸或拔火罐以活血通络,祛瘀泻*,取相应来脊穴以通畅气血;外关,太冲以清利肝经郁热。

单选:1.舒张进针法与提捏进针法的具体穴位。

2.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动的方法是(震颤法)

3.晕针首先要处理

4.治疗初起的肿疡用(隔蒜灸)

5.耳穴的总体分布:与上肢相应的是,与躯干下肢相应的是。

多选:1.注意背部腧穴的具体定位尤其很容易混淆尤其是集中于一个部位的,还有光明,悬钟等定位是相隔几寸,多选最容易最难做的也是这道。

2.押手的作用

3.刺络法的作用(具体病证)

填空:1.腧穴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2.眩晕的治法与配穴

3.定喘穴的位置: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4.足少阴肾经在灵枢经的古文

5.顶颞前斜线的主治上五分之一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注意一定要写对侧!)

名解: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一夫法

3.烧山火

4.痹症

5.滞针

问答:1.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

2.艾灸禁忌症

3.内关、阳陵泉的定位与主治作用

病例分析:漏肩风治法主穴配穴操作及方义。

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

2.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

3.针刺的注意事项?

4.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

曲池膈腧中脘太冲定位及主治

面瘫治疗

晕针症状及处理

名解:

五腧穴

一夫指

捻转泻法

原络配穴

热则疾之

问答:

1、足太阳膀胱经经体表循行路线

2、脾俞,内关,昆仑,风池的定位与主治

3、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4、针灸如何治疗腰痛(治则,主穴,配穴,操作)

选择:

1、天枢穴行针手法

2、点刺法用于

填空:1、腧穴作用

2、定喘的定位

3、肾经的联系

4、顶颞前斜线

5、虚证眩晕的治法、穴位

名词解释:

1、腧穴

2、一夫法

3、烧山火

4、痹症

5、合治内腑简答

1、脾经循行

2、内关、阳陵泉的定位、特性、主治

3、丰隆为什么是祛痰要穴

4、艾灸禁忌

论述:漏肩风

09针灸试题

单选30x1

1、经脉流注顺序

2、阴经与阴经交接部位

3、骨度分寸法,距离不是3寸的是

4、穴位定位不正确的是(隐白、通里、肾俞、中脘、百会)

5、治疗失眠首选

6、阳陵泉

7、起止穴

8、胸正中线旁开2寸的是

9、睛明刺灸法

10、穴位定位(膈俞、梁门、阳陵、下关、风府)

11、不属于胆经穴位的是:翳风

12、脾经井穴:

13、行针辅助手法

14、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障碍的拔罐法是:闪罐

15、晕针第一步处理措施是

16、回阳救逆固脱灸法:隔盐灸

填空:

1、十二经于人中交叉,止于对侧鼻旁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的是少阳经;

2、八脉交会穴血通于冲脉的是,通于阴维的是

3、腧穴的分类

4、直接灸法包括

5、灸法作用

6、针灸的治疗作用

7、五腧穴子母补泻原则

8、难经·六十八难:“井主..”

9、针灸治疗原则

名解:五腧穴

一夫指

捻转泻法

原络配穴

热则疾之

问答:

1、足太阳膀胱经经体表循行路线

2、脾俞,内关,昆仑,风池的定位与主治

3、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4、针灸如何治疗腰痛(治则,主穴,配穴,操作)

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

2.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

3.针刺的注意事项?

4.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

名解:经络系统的组成

腧穴的定位方法

瘢痕灸

不寐

陷下则灸之;

问答题:胆经的体表路线;

曲池、内关、足三里、合谷的定位、主治

针刺注意事项;腰痛的治疗(治法、主穴、配穴、操作)

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

2.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

3.针刺的注意事项?

4.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

填空:

1、腧穴的分类

2、腧穴的治疗特性

3、灸法的禁忌

4、痿证治疗以什么经为主

5、坐骨神经痛治疗以什么经为主

6、针灸的作用

问答:

1、足少阴经的循行

2、以下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合谷、脾腧、阳陵泉

3、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预防

4、面痛的治疗取穴(以什么经为主,主穴,辩证配穴)和操作

名解

1.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2.特定穴:指十四经脉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

3.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即“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

4.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

5.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6.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7.滞针:指在行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8.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9.催气: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10.原络配穴:把先病的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络穴相配合的方法。

11.热则疾之:热症宜浅刺、疾出针,不留针。

12.烧山火: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单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一次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出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属补法中的一种。

13.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射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14.捻转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15.痹症:痹——闭阻不通也。由风、寒、湿、热等以肢体关节及肌肉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16.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7.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成为悬起灸。

18.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条施灸。

19.一源三岐:所谓一源是指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三岐是指三条经脉出于会阴后分别循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20.阳脉之海:指督脉。因督脉具有统摄和调节诸阳经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21.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22.透天凉: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成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按至天部留针。多用于治疗热痹,机型痈肿等实热性疾病,属于泻法中的一种。

23.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又称“卒中”、“大厥”、“簿厥”、“偏枯”等。

24.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25.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腧穴。

26.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27.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28.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大多肘膝关节下

29.刺络法: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针刺部的近心端、消*-刺入脉中迅速退出、使流出少许血液-出血停止后用消*棉球按压针孔,适用于急性吐泻、中暑发热。

30.挑刺法:左手按压被刺部两侧、固定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斜挑皮肤、使之流出少许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综合征、支气管哮喘。

31.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有冲、任、督、带脉,阴、阳维脉(调节气机),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共八条。

32.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

3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3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3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36.标本:指经络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37.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有根本、开始的含义,即四肢未端的井穴;“结”有归结、结聚的含义,即头、胸、腹部。

38.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布于头、胸、腹、胫等处。

39.俞穴:即脏腑之气汇聚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40.募穴:即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41.郄穴:是人体各经脉气深聚的部位,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维跷共16穴。

42.刺手:掌握针具的手,进针、行针及施行补泻。

43.菀陈则除之:“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疾病;“除”即清除,指清除淤血的刺血疗法。就是对络脉瘀阻不同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44.漏肩风: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大题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

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从气管、咽喉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的中府穴,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下入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下颌角前:①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②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的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上肢外侧后缘→肩→颈→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分出至目内眦交膀胱经

足阳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下项→①沿背腰骶中线旁1.5寸→股外侧后部
  


  
  
  
  
  
  
  
  ②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股外侧后缘

→膕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上肢内侧正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中→肩→颈→耳后→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目外眦交胆经。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

答:起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内踝前→小腿内侧行脾经前→内踝上8寸处交于脾经之后→股膝内侧正中→外阴→胁肋→止于乳下第六肋间期门穴。从肝贯注肺交肺经。

督脉

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正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沟→止于上唇内龈交穴。

任脉

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腹、胸、颈前正中→止于额唇沟中点承浆穴。

艾灸的禁忌症。

答: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灸。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晕针的症状及处理。

答:1.症状: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取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4.预防: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宜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针刺法注意事项(毫针)

答: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缓则,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华云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3.小儿卤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熊、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一面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针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

症状: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微细,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出针、平卧保暖、饮温水或糖水、灸治

预防: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滞针:放松(精神、局部)、转移注意力、调整体位和留针时间;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弯针:放松局部、恢复体位、顺势(分段)拔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断针:保持镇静、保持原有体位;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血肿:按压、冷敷、加压包扎、热敷;检查针具、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

答:2治疗:

①实证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面痛的治疗取穴(以什么经为主,主穴,辩证配穴)和操作?

答:1.基本治疗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部疼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操作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

(2)刺络拔罐法选颊车、地仓、颧髎,三棱针点刺后行闪罐法,隔日l次。

针灸如何治疗腰痛(治则,主穴,配穴,操作)

答;1.基本治疗

治法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督脉病证者,加后溪;足太阳经证者,加申脉。

操作主穴均采用泻法。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艾灸。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疏通腰背部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患侧耳穴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3)穴位注射法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l和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液,严格消*后刺入痛点,无回血后推药液,每穴注射0.5-lml,每日或隔日l次。

漏肩风

处方: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外关。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配穴:臂内痛加尺泽、太渊;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

操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证加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加啊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而止痛。

眩晕的治法与配穴?虚证眩晕的治法、穴位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泄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加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以治本。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肾上腺、皮质下、额。肝阳上亢者,加肝、胆;痰湿中阻者,加脾;气血两虚者,加脾、胃;肾精亏虚者,加肾、脑。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头针法选顶中线,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精明刺灸法:

答:刺灸: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禁灸。

风池:

定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癫痫、眩晕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头病、耳鸣,耳聋④颈项强痛

刺灸: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5~1寸。可灸

膈腧: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饮食不下的呢过上逆之症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⑤血瘀诸证

刺灸: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面瘫、牙关紧闭、耳鸣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疾病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科疾病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昆仑: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项强腰骶疼痛等痛症②难产③癫痫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孕妇禁针

内关:

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悸心痛等心疾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④肘臂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曲池: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荨麻疹、全身瘙痒、湿疹等皮肤病、外科疾患③热病、④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⑤腹痛、腹泻等肠胃病证⑥高血压

刺灸:直刺0·8~1·5寸。可灸

太冲: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眩晕、癫痫、口歪、头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惊呆病证③*疸、胁痛、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萎痹,足跗肿痛

刺灸:斜刺0.5~0.8寸。直刺0.5~1寸。均可灸

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疸、胁痛呕吐、等肝胆犯胃病证②下肢痿痹、膝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中脘: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呕吐、泄泻、等脾胃病证②癫狂痫③*疸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足三里: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瘫痪等③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穴④眩晕、癲狂痫等神志病⑤乳痈、乳汁少等外科疾患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脾腧: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共性①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腰背痛③衄血、便血、崩漏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隐白: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通里:定位: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①心悸、心痛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暗;③腕臂痛

肾俞: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早泄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证。

百会: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痴呆、中风、失眠、癫狂痫症等神志证;②头风、头痛、眩晕等头面病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梁门:定位:脐中上4寸,旁开2寸。

主治: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风府: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①中风、癫狂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的病证。

下关: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等耳疾。

水沟: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等危急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④闪挫腰痛

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机型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背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项部疾患。

神门:定位: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失眠、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阴陵泉: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腹胀、水肿、*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哑门: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①暴喑,舌缓不语;②癫狂痫等神志病;③头痛,颈项强痛

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2)肘臂挛痛

公孙: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钱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太溪: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

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

小可小便频数便秘

月经不调

腰脊痛下肢厥冷

大椎: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骨蒸潮热

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项强脊痛

风疹痤疮

关元: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少腹疼痛疝气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统病证

遗精早泄白浊等男科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对症选穴

中篇针灸技术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

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双手进针法:指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针刺的角度:

直刺: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肌肉浅薄处重要器官血管疤痕

平刺(横刺):皮薄肉少头面部透针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的表现: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2)意义: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基本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可以避免。

原因:患者体虚,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症状:轻者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气短、头晕目眩、血压下降、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甚者神志模糊、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等。处理:立即出针,使患者平卧保暖,给饮温水。重者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仍不省人事,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做好解释,消除顾虑,采用舒适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疲劳、大渴时先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针刺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不宜立即针刺

?身体瘦弱、气虚血亏——手法不宜过强卧位

2.孕妇3个月——小腹部腧穴不宜针

?3个月以上——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禁刺

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腧穴不宜针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不宜针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不宜针

6.胸、胁、腰、背脏腑所居腧穴(尤其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不宜直刺、深刺

7.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脊柱部的腧穴——掌握针刺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8.尿潴留——小腹部腧穴(免误伤膀胱)

灸法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直接灸:操作:是用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适应症:瘢痕灸适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无瘢痕灸适用于一般虚寒性疾患。间接灸:操作:是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

适应症:隔姜灸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及风寒湿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初起肿疡等,有清热解*、杀虫作用。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吐血并作、中风脱症。隔附子饼灸用于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禁忌:

①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灸。②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③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拔罐法拔罐法的临床运用:留罐、走罐、闪罐、刺血拔罐、留针拔罐。

作用:开泄腠理、祛风散寒、痛经活络、行气活血、去瘀生新、消肿止痛

三棱针操作方法: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适应症:凡各种实证、热证、淤血、疼痛均可应用。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廯、头痛等。电针电针各波形: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

连续波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疏密波用于出血、软组织损伤、关节周围炎、腰背筋膜劳损、坐骨神经痛、面瘫等

断续波用于痿症、瘫痪等

头针(看看吧,我也不是很清楚怎么考)常用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额中线: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

额旁2线: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顶颞后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之间的连线。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颞前线:在头的颞部,胆经颔厌与悬厘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腔疾病。颞后线: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与曲鬓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枕下旁线:在头后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头针的操作方法:进针:一般用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30°角,快速刺入,到帽状腱膜下层时,针尖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行针:进针后持续捻转几分钟,留针几十分钟,嘱患者活动。耳针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门:在三角窝后1/3下部,即三角窝5区。盆腔炎、附件炎。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眩晕、哮喘、休克。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痛证、间日虐、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虐、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耳穴的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西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取穴。耳穴的刺激方法: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穴位注射法。

下篇针灸应用

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影响补泻的因素:

一、补虚泻实

*《灵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2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写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菀陈则除之“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二、清热温寒

*《灵枢》: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热则疾之即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

*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选穴原则:近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对症取穴。

配穴原则:按经脉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按部位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

五输穴临床应用:“阴井木,阳井金”

1、按主病特点选用: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现代井穴用于急救,荥穴用于治疗热证。

2、按五行相生相克关系选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按时选用


  原穴络穴表:

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治疗各论

头痛:病因:外感风邪、情志、饮食、体虚久病

病机:气血失和、经络不通、脑窍失养

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取穴。

主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阿是穴

少阳头痛(侧头痛):太阳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阿是穴

阳明头痛(前额痛):头维印堂阳白合谷内庭阿是穴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阿是穴

全头痛:太阳百会头维合谷风池率谷

外感头痛:

配穴:风寒头痛加列缺、风门;风热头痛加大椎、曲池;风湿头痛加偏历、阴陵泉。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内伤头痛: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侠溪、三阴交

肾精不足:肾俞、太溪、三阴交

气血亏虚:气海、足三里

痰浊上扰:中脘、丰隆

瘀阻脑络:血海、膈腧

方义: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远端选穴均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太阳、少阳、厥阴经气血

面痛:

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

治法: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第1支痛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第2支痛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第3支痛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气血瘀滞证加内关、太冲。

落枕

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阿是穴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阿是穴,肩痛加肩髃、外关,背痛加天宗

泻法

方义:外劳宫是经验穴,后溪、悬钟、阿是穴疏通颈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颈椎病:(颈椎病、腰痛、肩周炎)

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导致上下椎体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颈交感神经或影响椎动脉供血,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的病症。

辩证分型:风寒湿型、风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

治法:舒筋通络,补益肝肾,活血止痛。取手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华陀夹脊穴为主。局部配合远部取穴或对症取穴。

主穴:

天柱、夹脊、风池、大椎(局部取穴舒筋活血)

肩井、阿是穴(通络止痛)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远部取穴舒筋通络)


  昆仑、养老(行气止痛)

配穴:

肝肾亏虚:太溪、太冲、阳陵泉、悬钟,补法。

风寒湿:温针、直接灸、隔姜灸。

风湿热:刺络拔罐。

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阿是穴、足太阳经

主穴: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配腰阳关,瘀血者配膈俞,肾虚者配肾俞、命门、志室

主穴泻法,寒湿灸法,瘀血刺络拔罐,肾虚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阿是穴、大肠俞疏通气血,通经止痛,委中疏调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寒湿和瘀血

漏肩风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井、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手少阳经证加外关,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补法)

余穴泻法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肩前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坐骨神经受压等出现的炎性病变。

取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痹证:

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中风:

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

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中脏腑: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眩晕

病因:忧郁恼怒,饮食不节,肾精不足,气血虚弱

病机:风、火、痰、淤扰乱清窍或气血虚弱,髓海不足,清窍失养

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督、足少阳经、手足厥阴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溪、侠溪,痰湿中阻加中脘、丰隆、阴陵泉

操作:泻法

方义:百会清利脑窍而定眩,风池疏调头部气机,太冲平肝潜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虚证:益气养血,补肾益精。督、足少阳经、相应背俞穴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加悬钟、志室、三阴交

操作:风池平补平泻,肝、肾俞、足三里等补法

方义:风池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升提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

面瘫:

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口眼涡斜。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证:外关、曲池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

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舒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部取穴,取“面口合谷收”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

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犯胃加胃俞、神阙;饮食停滞加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加胃俞、太冲;气滞血瘀加膈俞;脾胃虚寒加神阙、气海、脾俞;胃阴不足加胃俞、三阴交、太溪。

痛经: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足太阴、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十七椎

配穴:寒凝配归来、关元,气滞配太冲、血海

毫针泻法,寒甚灸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汇,可调理冲任,理下焦之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

虚:调补气血,温养冲任。足太阴、足阳明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气海,肾气不足加太溪、肾俞

补法加灸法

方义:三阴交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足三里补益气血,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

不寐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督

主穴:照海、申脉、三阴交、神门、百会、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风池;脾胃不和加丰隆、中脘、足三里,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心俞、脾俞、太溪,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平补平泻,对重者,四神聪留针过夜,照海补,申脉泻,配穴虚补实泻

一源三歧:是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2.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成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4.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1.痿证主要取何经脉?说明其意义。


  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用泻法以清其热,热退后用灸法或针灸并施。

2.简述内关穴的功能主治。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通心调神,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等功效。它是治疗心、胸、胃、神志病的常用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病,易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穴主要用于四方面疾病的治疗:①心痛,胸闷;②头痛,眩晕;③胃痛,呕吐;④肘臂痛。若内关与其他穴位配合则治疗范围更广泛,如与合谷,液门相配治疗手指麻木,与神门相配治疗失眠等。

2.原络配穴:本经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

3.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2.简述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

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是:(1)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2)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1.肺系:指气管、喉咙。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2.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3.倒错:面瘫病人病程久延,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为倒错。

4.催气:针刺后若不得气,可均匀地使用提插、捻转,或轻摇针柄,亦可用弹、循等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气至,即为催气。

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称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

脾之大络:十五络脉之一。是足太阴脾经自大包处分出的一条络脉,位置出于渊液下3寸,分布于胸胁。

2.客主人:即上关穴。

3.辩证取穴:即随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

4.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主干行于腹,腹为阴,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同时任脉有“主胞胎”的作用,故称之。

拔罐应注意哪些事项?

 ①选择适当体位与肌肉丰满部位。②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③勿烫伤皮肤,烧坏衣服,水泡较大要处理,以防感染。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孕妇腰骶部及腹部不宜拔罐。

经络现象:指沿古典经络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感觉传导和感觉障碍以及可见的皮肤色泽和组织形态变化等现象。

3.六合:是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此称“六合”。

4.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是所有经脉中唯一一条横行的经脉,环腰一周。带,腰带、束带,引伸为约束。

1.百会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如何?

百会穴的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②眩晕。③中风。④脱肛。⑤癫狂。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2.何谓子母补泻法?以肺经为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本经取穴法是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如肺经五行属金,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1.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2.循经叩刺:是皮肤针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沿经脉循行路线进行叩刺,常用的是颈、背、腰、骶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分布着五脏六腑之背俞穴,治疗范围广泛,还有上下肢三阳三阴经,均可作循经叩刺。

3.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合治内腑: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主要治疗六腑疾患。

2.什么是气至病所?它有哪些临床意义?

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这种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它是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高表现,可以使针下之气到达病变部位,从而调整阴阳之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2.四海: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是百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4.前后配穴法:是以躯干前后部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

1.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2.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3.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4.扶正,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5.郄穴是指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1个,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1个,共16个,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6.本经配穴法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例如:肺病咳嗽,可取肺经中府穴,同时取本经尺泽、太渊穴配合应用。

7.遗尿取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膀胱俞为俞募配穴,可以振奋膀胱气化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以调肝、脾、肾三经之经气而止遗尿。

8.高热清泄风热取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脉交接之处,上穴点刺有泄热作用;曲池为

9.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用来治疗多经病证。例如: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穴,但又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所以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病证。

2、下合穴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经的腧穴。胃、胆、膀胱三腑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胆合于阳陵泉,膀胱合于委中;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不同名不同位,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下合穴的主治功能,仍按《灵枢》概括的“合治内腑”。临床上对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治疗大肠病证可取上巨虚,治疗胆病证可取阳陵泉,治疗小肠病证可取下巨虚等。

3、“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灼热,此即为痹证。“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的一类病证。???

4、寒邪客胃引起胃痛,主要表现为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热则减,泛吐清水,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寒邪客胃,寒性收引,气机阻滞,中焦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故胃痛暴作;寒得热则散,遇寒则凝,所以胃痛得热则减,遇寒则剧;中阳被遏则泛吐清水,口渴喜热饮,伴恶寒。舌苔薄白,脉弦紧,为一派寒盛之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灸针灸学期末复习middo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