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生活消费
作者:刘玉
责任编辑:张斌
年8月去*旅游,从巴音布鲁克草原旅游回程途径和静县时,偶然听说和静县有位乐器制作老艺人,手艺极为了得,内心很是好奇,就在和静县逗留了一天,想专程去拜访下老先生,经过打听知道了老先生的住址,并未预约就非常冒昧地来探望到了老先生: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墙挂满的吉他和二胡!
原来老先生尊名叫张昭华,祖籍广东梅县,是马来西亚归侨,原是和静县首届侨联主席退休在家,平常的业余爱好就是做做手工,以制作古典吉他、二胡为主,小提琴也做,做了一辈子,但现在上了年纪,家属不让他再动那些刨呀,锯呀之类的工具,怕受伤了不易止血,慢慢地也就不再做乐器了,没有亲眼看到老先生的制作乐器过程还是略感遗憾!言谈中得知老先生今年已八十有二,还真看不出有这么大年龄呢!老先生竟然是他们家第二代乐器制作匠人,而感到欣慰的是家族中还有第三代传人:是老先生的小儿子!也酷爱手工乐器制作,主攻古典吉他,只是小儿子多年前已移居四川成都,虽然不靠做琴为生,但二三十年来从未间断地研究制作吉他!心中对这未曾谋面的执着的第三代传承人油然而生出满满的敬意!问老先生要得了他小儿子的成都地址,就此别过,期望未来有机会能在四川成都目睹其真面目!
机会还真的来了!年10月底来四川绵阳出差,抽空专程跑到成都,约见了第三代乐器制作传承人——张敬阳。初见面和想象中的模样不大一样:张先生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文质彬彬,言谈举止非常绅士,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木匠啊?!更为巧合的是竟然又在成都张敬阳先生家中见到了其父亲——*的张昭华老爷子!
原来老爷子的国外亲人弟弟、妹妹等一行6人一起从马来西亚归国探亲,但也都上了年龄怕长途奔波到*气候寒冷不适应,亲人们就折衷在广州碰了面,然后回梅州祭祖,这样分别后才顺便又到成都小儿子家中小住一段时日。这样一来,陪伴护送张敬阳父母的哥哥姐姐一起到达成都,这边就显得比较热闹,没有过多时间与张敬阳单独探讨制琴方面的事情!只是参观了一下张敬阳位于地下室的一个工坊,灯光倒还明亮,只是设备极为简单:除了一台电手钻,3台修边机,1台手持砂磨机、一台热弯机是用电的之外,其它全是手工工具,且有一部分是张敬阳自己制作的工具,另外一边堆放了几把破损的琴及码放整齐的一堵琴材墙!如此的环境和工具,能制作出有灵*的琴?!我有些失望!回到客厅后,试弹了一把标签署名:“为挚爱小情人张语千琳十周岁纪念版”的琴。
拿到手中一看便知不是机械工厂做出来的,因为不管从油漆还是外观做工看,都遗留有手工制作的痕迹:不客气的说应该叫“粗糙”了!我弹琴水平不高,但用拇指拨了一个琶音,从音孔中流淌出暖暖的音色正是自己喜欢的!并且右手触弦的感觉像弓箭绷弦放箭的感觉,非常粘手,发音很灵敏,低音澎湃浑厚,高音通透,整把琴都似乎在震颤!我不知道这样的琴到底算好不算好?总之我是喜欢的!
我就问张敬阳:“这把琴算好琴吗?”
他微微一笑说:“声音是很个性的东西,有些人喜欢低音,有些人喜欢高音,单纯从音色鉴别琴的好坏就如同让您区别韩红唱歌与刘欢唱歌谁的声音好听一样,那一定是众口难调的!所以我从来不主动上传我的琴的音频、视频到网络上或发给客户让听众来从音色辨别我的琴的好坏!我觉得这是对艺术的亵渎!不懂琴的人才会用听音色去辨别琴的好坏——让一位初学吉他的人抱着蒙代罗的琴或者罗曼尼罗斯的琴坑坑巴巴的弹一曲,我不知道听音辨琴的人能否听出这琴声是发自一代宗师的世界公认制琴大师的琴?或者让专业弹琴高手随便用一把几百元的合板工厂琴用心流畅地弹奏一曲,我不知道您更喜欢他们谁的音色?我作为制琴匠人所说的琴的好坏绝不会用音色来衡量,一定是取决于弹琴者右手触弦的感觉,这种感觉您让我用语言描述,我还真说不出来,我把这种感觉叫‘右手粘性’,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我之所以不用音色来衡量琴的好坏,是因为在我28年的制琴生涯中从来没有做出过两把同一种音色的琴,每把琴都具有独自的音色特点,而我追求的仅仅是右手触弦的一刹那感觉及琴箱的充分共振!至于‘她’最终发出什么音色,那就听天由命了!这个主要是由面板决定的,就如人的嗓音一样,有些人喜欢韩红的,有些人喜欢蔡琴的,其实每个人只要不是天生五音不全的,通过后天科学锻炼都是能唱歌的,只是有些人声线高,有些人声线低,有些人音域宽,有些人音域窄,您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声带特点的歌来唱,就一定能唱好!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其实做琴也一样,不要以为手工琴一定就会好!我可以负责地说:在中国制作手工吉他的群体当中至少95%以上都不懂得琴的调音原理,他们只是费功夫地组合成一把琴,虽然是手工的,但却也是听天由命的、碰运气的!一生当中也会做出个别好琴,但这把琴为什么会做得这么好,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根本没法持续及复制!我的强项就是调音!即便是一把完工了的成品琴,仍旧有机会微调而改变些音色手感。其实手工琴的本意不是说琴非要手工来做就好,如果手工做琴,您非要每把都严格按数据来做,那么请问您,这种做法如果抛开寻求‘动手乐趣’这一条,这和机器做又有什么区别?手工做琴体现的就是依据弹琴者的要求,根据当前琴材特点制作出趋向于演奏者喜好的音色、手感、尺寸等一系列个性化需求!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您有需求,什么样的音色、手感我都能模仿达到95%以上的效果!
给我说:帮我做一把视频中托列斯音色的琴,那样我可做不了,您得把您要模仿的琴拿来!音色是可以骗人的:触弦的方法、角度、位置、力度、速度等不同,对音色都有影响,而触弦手感是骗不了人的,舒服就是舒服,不舒服您假装舒服,那只会害自己!曾经有位朋友花了七八万从别人手中买了把日本河野贤大师早期的一把琴,如获至宝,听弹出的曲子,那确实不错!毕竟演奏者水平也高!我抱着这把琴试试,声音似乎都难以发出,左右手都累,这哥们儿说我驾驭不了大师的琴,我承认我这业余初级水平还真驾驭不了!如果不是琴标签贴的是河野贤的大名,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烧火棍一根!(我无意冒犯河野贤大师!其实早几年我在*库尔勒一好朋友开的吉他博物馆里见识过好的河野贤大师的琴,那真是把好琴!手感就极为舒服!)半年后,这哥们儿手指就得了腱鞘炎,这个病的苦恐怕只有得过这种病的朋友自己体会了!所以这里给琴友们提个醒,不要以为大师的琴永远都是好的,每位大师每个制琴阶段的作品都会有很大差异的!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也不是只做了几把琴就成为大师了,他们都是在长年累月的摸索中逐渐总结成长起来的!买琴一定要物有所值,除非您是收藏家,不考虑琴的品质,而只考虑名人效应,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一次也是这样,一朋友苦等数月终得一把铭器!国外一知名大师的琴,我就不提名了,带导音桶的,1到5弦声音都非常好,唯独6弦空弦音极为短促,弹起来砰砰砰,就和敲鼓一样了,那6弦延音只有六七秒的样子,衰减很快!这个狼音实在让人没法忍受,从弹琴的角度,这就叫音色不均衡,且如此严重,这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是废品了!一把琴音色不均衡对演奏乐曲的破坏性那是毁灭性的!我对朋友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被朋友狠狠数落一通!其实我想帮他的,因为治5、6弦空弦狼音,那还真是我的绝活!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回答您:我这把琴是不是好琴?这把琴超重低音设计,但稍有音破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她’是实验品,我采用了自己的独特设计——音腔!这面板是没有音梁结构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圆盘凹透镜形的杉木板粘在琴码下方的部位,我把它称为音腔。最后在音腔底钻个小孔,这算是我的小发明,可以申请专利的!原理就是琴码振动时除了带动整个琴箱空气振动同时它也带动了音腔内的空气振动,而音腔振动的空气压力要远大于琴箱的空气压力,因为音腔只有一个小孔出气,气流会比较急,这样声音从音腔孔喷出后经琴箱二次放大就产生了你现在听到的声音!其实这种声音我不是很喜欢!低音太过强劲了,不过触弦手感是我极为喜欢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低音太强了,音量一定会受损!我急切地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琴声其实也是遵守动量守恒原理的,力量由右手触弦传导产生振动,这个动能不可能比手指给弦的动能更大,它只会逐渐衰减。音量大的琴,声音的远达性就欠缺,因为能量是有限度的,如果能量转化成音量的部分多了,那么传输音量的这部分能量就少了。导音筒琴,它的目的其实是在不损害音量的前提下尽量让声音传的远,它其实达到这个效果,它的声音远达性增强了,但这只是相对的,它在增强了远达性的同时却缩小了声音有效受众的范围,通俗地讲就是导音筒所对应的直线方向声音可能比较强烈,而周边音量降低,原理就如同你卷个纸筒向远方喊话。所以我看不上导音筒的琴,那是故弄玄虚,顾此失彼!要想让声音远达或增大音量根本不需要导音筒,只需在面板上动动手脚即可!我可能又得罪某位大师了!”
“那怎样才能让声音传的远呢?”我问。“把低音做好远达性就会自然增强,高音的波节点多于低音波节点,会有和低音波节点重合的情况而被加强,具体为什么会这样我还真不知道,我只是实践后得来的经验!高音必须建立在低音基础上才能远达,所以需要找到一个临界点。”
转眼两个多小时过去,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困惑的问题没有问,但时间又匆忙只有道别,约定下次再来请教,我发现张敬阳先生在他专攻的领域,非常健谈且毫无保留!
再次有机会来到成都时,已是年的12月底,我来的这几天终日见不到太阳感觉冷,有点不适应。这次见到张敬阳先生时,他正在做吉他箱体实验:眼见着他把一把他自己的*柏背侧手工琴从侧板对半锯开,简直让人心疼!我不解地带着怨气质问他,为何要这样糟蹋琴?!他也很无奈地解释:不这样做得不到第一手数据啊!他的这个实验是要测试吉他共鸣箱体积大小对音色、音量等品质的影响。
他痛苦地说:“每一把琴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做自己也是很心疼的,但如果不用成品琴来实验,而是重新做一把小腔体共鸣箱的琴,到时出来的声音根本就没法确定是什么改变了音色,影响吉他音色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只有在同一把琴上每次只改动一个地方,你才能知道这个改动对音色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那些从没做过琴的搞研究的人写出的做琴理论着实害人不浅!
想当年我15岁受父亲做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熏陶,萌生了‘弹一把自己亲手做的吉他’的愿望后就开始着手准备。那个时代经济条件、做吉他的材料资源及技术资讯都非常有限,就那样我开始起步了,到今天我已整整研究制作了28年的吉他,做实验被破坏的琴有近百把之多!想想自己在制琴界糟蹋了那么多材料,说起来真是罪孽深重!但回过头来看,自己之所以制琴始终不得法,就是因为太迷信西班牙及那些制琴大师的所谓传世之作的影响!我早就该想到多数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永远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希望世人照着他们所说的去做而不想人们照着他们自己正在做的方式去做!我被这些流传到国内的制琴方法骗了整整20年!这20年制琴全部精力都用在梁架结构上去了,什么托列斯,什么阿瓜多,什么豪瑟等等,似乎用了托列斯梁架做出的琴就能和大师托列斯的琴一样了!结果做出来不满意,就自己找原因:重心在参数上,梁架尺寸用游标卡尺卡到精度达到0.1毫米,做出来仍旧不满意,不知道那些还在追求制琴真理的制琴匠人们是否还在这样折磨自己?!”
年我已研究做琴18年了,其间也偶尔做出过好琴,但为什么那琴会好,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再想做出一把同样的好琴完全靠碰运气了!这年机缘巧合我在广州做电梯代理生意时得知了国内一位极为低调的国际级制琴大师:香港杨德威博士------(一人在四个不同学科获得4个博士头衔,这样的学问在整个世界也不多!)即便在当下的制琴界,也少有人知晓他,博士过于低调,从不为名利制琴,我厚着脸皮硬是磨着博士收我做了徒弟,博士是用微积分设计图纸借助高科技仪器来建模的,这一套精深的技术我着实学不会,但学到了很多做琴调试方面及工艺流程方面的有用方法!有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我确信博士是当今国内能按演奏家要求制作出演奏家想要的声音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制琴大师之一!我有幸在杨德威博士门下潜心学习了两个月,在博士指导之下做出的那把琴音色、手感极为出色!这两个月的学习让自己的制琴技艺至少提高了十年!可是后来我回到家再按博士的方法做琴,却总也做不出那个味道了(肯定是自己学琴时遗漏了什么重要细节),做琴绝对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索性我就按自己的思路抛开前20年的所有经验积淀开始了自我颠覆之前制琴的理念之路。8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解决了制琴方面的几乎所有困惑!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给后来者的一个忠告!”张敬阳说。
“还有没有什么制琴秘密能给制琴界的后来者分享的?”我问。张敬阳说:“第一,不要全信老外的,在制琴这件事上他们没几个讲的是真的;第二不要再把时间放在研究梁架上,梁架只是起到房梁那样加强强度作用的,会影响到右手触弦手感但对音色影响极为有限,不要以为用‘托列斯’梁架结构就能仿出托列斯琴的声音!能发出那样的声音与用什么结构梁架没多大关系!我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我的实验通常是用同一把琴不断拆合背板调节梁架从很大的尺寸到把所有梁架去除后音色对比得到的结论!其实你只要弄懂原理了,没什么梁架不能做的!第三,要把研究重心放在高低音怎么提升?泛音怎么消除与加强,右手手感从轻佻到厚重怎么实现?怎么增大音量和远达性?狼音怎么处理?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琴的绝大部分问题也就解决了!与其去研究那些无用的不如用心把自己的面板模具好好设计设计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张敬阳先生收获了很多核心经验。不知制琴的读者获得什么灵感没有?此次拜别后直到年5月才再次来到成都。
再见张敬阳先生时,是在成都万科华茂广场一个创客空间里张敬阳开的一个做手工琴的DIY吧里。这个DIY吧主要是给有想弹一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吉他想法的爱好者提供制作交流的场所,基本是非盈利提供给大家玩的!
我见到了上次被他剖开两半侧板后合琴的那把*柏吉他,不弹不知道,弹后我也支持张先生的主张了,那些斤斤计较琴箱小两毫米大两毫米的制琴匠人,大可不必介怀那点尺寸!因为张敬阳这把琴,琴箱被减小了50%,音色手感依然那么好,音色和音量变化也才这么点点,那些几毫米的误差的箱体,我想一般肉耳绝对是听不出来的!真是赞叹张敬阳的探索精神!这次没谈太多制琴技艺方面的东西,看着张敬阳专心制琴的样子,似乎很享受现在的状态!祝福张先生在制琴技艺上更上一层楼,希望能加快制琴速度早日让更多的有缘人弹到张敬阳的手工吉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